第1067页

唐骑[校对版] 阿菩 2532 字 2022-10-19

契丹是在阿保机时代才正式立国,汉化未深,皇权、皇室不可侵犯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耶律德光作为此子当初得国继位又有些不正,当契丹整体国力处于上升期时也就算了,现在不但失地丧土而且兵败城破,在失去治事能力以后,即便有合法的继承人,辽国仍然因此而处在分崩离析的大危机中。

也亏是地皇后手腕了得,护着孙子,才总算将一个随时可能四分五裂的辽国给勉强统合了起来,但内部统一要想做到契丹立国时的程度那是不用想了,如今的大辽国内,大小派系割据严重,其中以各派对汉文明的态度,正明显地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是被其反对者称为“汉家奴”的汉化派。

这一派的人拥有绝大多数对汉文明有较深接触的大辽高层,以及大部分的汉族官员,过去一年多治理辽东汉民、稳定辽东局势、挽救辽国财政、收拢辽东人心,靠的都是他们。

在经济上,汉化派掌握着八十七万在籍汉民、四十万在籍渤海民和十几万高丽人,这些可都是东北宝贵的农业人口,在可以预见的来年,这个阶层所控制的人口,能够生产出供给两百万人吃食的粮食,此外更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营建了一个海贸港口(辽津),为刚刚在辽东站稳脚跟的辽国带来各种急需的物资,输送源源不绝的商业利润。可以不夸张的说,汉化派如今已经掌握了辽国九成以上的经济资源,而且这种绝对垄断的地位还在急需加强。

而在军事上,汉化派的力量也不弱。从燕云退回来的两支部队——耶律朔古的两万多燕京主力军和萧辖里将近一万的云州偏师,是契丹在上京城破之后基本保持完整的一个军团,除了这三万多人的契丹部队外,汉化派还控制着多达五万多人的汉军和三万多人的渤海军,以及以高丽人为主体、人数约莫一万人的杂族部队,并担负着辽国对天策大唐最重要的两大边关之一榆州。

在政治上,韩延徽身为辽国宰相,至少在纸面上他的政治地位上是汉化派中最高的,当然,作为汉人,他其实更多的只有建策权,有影响力却没有实质的决策权。但汉化派却还有另外两个重臣,身为北院枢密的萧缅思和身为南院枢密副使的耶律屋质,却是确确实实地在契丹内部占据重要的政治地位,他们说出来的话,就是地皇后也不好随便驳回。至于耶律朔古,作为汉化派军队的最高领导人,已经隐隐有成为辽国军方第一大佬的趋势,平常虽然很少干预政事,但地皇后真遇到什么重大事务时是必须要咨询他意见的。

这已经是一个军、政、财、民一体的势力团体,进可以掌握中枢、左右朝局,退可以守住自己的基本盘,虽然在契丹极端纯粹派眼中这帮人“迟早为汉家奴”,但就算是最痛恨汉人的纯种契丹也不得不依靠汉化派所提供的赋税,不得不吃汉化派提供的谷物。

……

与“汉化派”形成对立的是自诩为契丹正统的正统派。这一派人以耶律察割为核心,核心军事成员是从漠北败逃到混同江流域的契丹皮室,他们拒绝汉化,痛恨汉文明,坚持在混同江流域继续游牧生活,尽管他们还是不得不掩耳盗铃地用着汉化派进口或者打造的铁锅,烘焙着张迈“恩赐”给辽民的煤炉,穿着海商进口的棉衣,吃着汉化派提供的谷物,高层也会一边喝着辽津转口的茶叶一边骂娘,但所有人都对与汉文明有关的一切深恶痛绝,甚至连汉语词汇都不许说。

尽管在经济上处于绝对弱势,但这一派人所掌控的军队却拥有十分强悍的战斗力,其中包括一万五千契丹——而且是契丹之中最野蛮的一批人,室韦、女直等东北的野蛮部落,以及敌烈、乌古等部落中痛恨汉人的一批也都奉其号令。在需要的时候,耶律察割还有可能调动五万大军——就数字来说虽然似乎还不到汉化派军队的一半,但要真的起了冲突,输赢怕也是五五之数。

耶律察割本人身在混同江黄龙城,在辽都东迁之后,认为东京已经被汉人“污染”了,从来不肯踏入辽阳府半步,对辽国的中枢的日常政务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耶律察割的父亲——也就是阿保机的弟弟耶律安端因为儿子的存在而备受尊荣,老家伙目前被封为东丹王。地皇后对这个从阿保机时代就造过反的叔叔防范极深,但仍然不得不保持表面上的尊重。

由于地缘的关系,汉化派又被称为南派,正统派又被称为北派,夹在南北中间的,就是以地皇后为首的调和派。

调和派的人被南派称为中间派,而被北派称为“和稀泥的”。他们在经济上必须依赖南派,而在军事上则希望一统南北,一致对外。但实际上南北两派的实权人物如今都有听调不听宣的趋势,地皇后真正能确实掌握的,不过是从临潢府逃回来的两三万人,但被张迈放回来后、与韩延徽同列宰相的萧翰,以及连续兵败的两大统帅撒割和课里,都文不足以服国人、武不足以镇军众,所以追求享受的人往往向南派靠拢,而被仇恨充满心胸的则投靠了北派,连有大辽金刚猛将之称的拽剌兄弟,也都去了混同江。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进,南北两派都越来越壮大,反而是拥有名义上最高统治权力的调和派在不断萎缩。

……

大智节在深入了解了这一切后,更是不大愿意待在辽阳府了。这座城市表面看起来平和而繁荣,实际上激流潜藏,危机四伏,据说有好几次,耶律察割都要领兵南下“兵谏”了!如果让对汉化深恶痛绝,他们这些与唐国关系匪浅的人能有什么好下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