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命令在当下执行得十分顺利,因为自大河套东北的府州,到大河套西南的兰州,在乱世之末都只能算是地广人稀,大部分的人口都愿意聚集在黄河沿线的膏腴之地,好地皮都还没开垦尽,自然不需要去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所以张迈的这条政策执行得相当顺利,这片被张迈称为“毛乌素禁地”的地方,很快就成为有南北长达数百里的无人区——当然也不是彻底没有人口,只是人迹罕至。
……
商路行走,并不是直线距离最近,而要考虑沿途补给。当初薛复追逐契丹败兵,是直接跨越当时还没被叫毛乌素禁地的这个地区,但后来毛乌素禁地的指令下达后,由于沿途没有补给,商队就不再走这条道路,无论兰州还是秦西,都是先北上朔方地区(今宁夏),然后顺着黄河而下,坐船到达敕勒川,这已经渐渐形成一条新的商路了。路程上虽非最近,却是最便捷的一条路。
耶律屋质这时要去见张迈,同样要走这条道路,不过是逆着走,船只逆行就慢了很多,有些地段水流较为湍急,就干脆上岸。来到朔方地区,这里东有黄河,西有贺兰,人称“黄河百害、唯利一套”者,最好的地区就是这一带,贺兰山挡住了来自西北的风沙和来自东南的水汽,降雨量甚至要比关中地区还要多,加上黄河带来的丰美土壤,故而有塞上江南之称。
张迈得到这片土地之后,除了安抚原有百姓之外,又将套南之地溢出人口都迁徙到这里,以及部分从东面逃来的难民,然而也仅仅九千余户,仅仅是唐朝全盛时期一上县的人口。
从朔方地区转而向南,进入秦西以后,人烟渐渐多了些,但也算不上繁荣。在和平时代和战乱时代,各个地方的人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人口的变化也不一定和时代盛衰成正比。
以河西而言,这个地区在安史之乱以后,一度成为中原百姓的避战区,唐朝人口最集中的关中地区,不知多少百姓纷纷向这边逃难,这个过程持续了上百年,虽经过吐蕃之乱和异族统治,但相比于黄巢杀过来、朱温杀过去的地狱般的关中,河西、河湟地区至少还能活得下去,盛世平原乱世山,百姓逃到边疆之地,或者割据自保,成立坞堡,或者是窜入穷乡僻壤,或者是番化,成为半游牧式的牧民,最下等的是逃到边疆之地而成为奴隶。
因此,在这上百年见,河西的实际人口比起唐朝中期还要增加不少。当然在籍的人口是直线下滑——战乱期间,哪有官吏愿意且能够准确地统计户口数字?且那些拥有统治权的大族长们,也不想将家中的人口交出去。
而就河西内部而言,本来河西诸州的人口集中于东部的凉州,但由于战乱,到了唐亡以后,人口反而向沙州方向聚拢,尤其是汉族人,由于沙州有归义军的保护,那个地方便成了唐末以后的乱世桃源,并创造出了闻名后世的敦煌文化,不过经过数十年的生息,在外界大乱世、沙州小治世的情况下,这里的人口也膨胀起来,这也是敦煌沙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迈收复河西以后,反而要从沙州迁出多余的人口来到甘州、肃州、凉州、兰州。在天策政权建立之前,西北地区的汉族人口一直在番化,而在天策政权建立之后,除了番化的汉人很快重新归宗之外,又有大量的番人以及混血族群汉化。七年时间又多生了不少丁口,卫生条例的执行让境内的少年成活率大大提升,加上政权内部的稳定,吸引了不少来自高原甚至中原的移民。
在盛唐时期,出于逃税的需要,大量的人口转为隐藏户口,而在天策政权下,由于明户可以分得土地甚至牲口,而隐户在生活上会面临诸多不便,在现阶段纳税的利益损失远远比不上上户的长远收益,大量的隐户纷纷出现,再加上张迈与郑渭所做的户口工作比起盛唐时代更加细致,所以天策政权对户口人口的掌握还在天宝年间之上。
到三年前的天策四年,沙州有户三万三千余,口十六万七千人(这是河西唯一户口减少的州,原因在于人口迁出),瓜州有户二千五百余,口一万四千人,甘州有户七千四百余,口四万六千余,肃州有户五千四百余,口二万七千余,凉州有户两万八千四百余,口十九万七千余,兰州有户一万二千余,口六万三千多人,不算归附不久、尚处于半自治的河湟之地,再扣除掉屯聚于姑臧草原大营的职业军户,河西的凉兰甘肃沙瓜六州,共有户口约八万八千多户,人口接近五十一万。
到了今年若再普查一下人口,户口数量可能还会增加不少——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可能很快,但隐藏户口的挖掘以及移民的迁入是构成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这些年张迈以此河西之地,再加上伊、西二州、新开河湟、朔方之地以及安西四镇和大北庭地区,便支持起这样浩大的战争,至于葱岭以西的河中地区,那里隔得太远,对战争后勤完全无法有直接的支持。而印度地区所占之地之于天策,虽无属国之名,而有属国之实。在现有的条件下,天策政权对于河中与印度都无法进行直接治理。
河西地区是天策政权最直接的统治区域,其经济地位在天策全境之内正显得越来越重要,连年的战争虽然带来了不少红利,但也使得河西地区常常仓无积粟,若不是靠着丝绸之路的商业哺乳,财政早就破产了。
即便如此,大部分的军队在战余都得从事农牧业生产,骑兵必放牧,步兵必种田,轮值防卫的守军一年要分成三拨,真正全职业、只训练不种田不放牧的精锐,整个天策政权下不超过一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