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做威廉·格莱纳,今年49岁,德国陆军少将,前德国总参谋部运输处处长,战争期间专门负责部队和辎重运输,战争结束后转而负责德国的军工生产。这位将军和德国的其他军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大概就是他天天都要和商人打交道了。
两周前,格莱纳荣调德国最高统帅部下属的对外武器管理部并担任部长一职。所谓的对外武器管理部,实际上就是为统筹、监督和检验德国各军火公司出口武器而设立的一个部门,成立这个部门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就是让德国军工业尽量出口可以出口的武器、绝不出口任何一件不该出口的武器,使德国军工业富有活力的同时确保德国的国家安全不受出口自己武器的威胁。
在此之前,德国的军工管理部门仅负责在战时机制下调配各军火公司的资源和生产,使其配合德国的战争需求,但是在对外出口上,通常都是各军火公司自己寻找买家,只在出口武器之前向政府和海关报备。在这种普通模式下,外国政府可以从德国进口许多种武器,例如克虏伯的大炮在四大洲的许多国家都能看到,而且品种型号繁多,甚至有一些是德国军队都不曾装备的。
战争胜利之后,摆在辰天和德国政府面前的是大片大片的殖民地,这些从英法手中夺来的殖民地将给整个德国队带来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收益,但是,对于德国本土工业却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就像英、法在战前的情况一样,人们将大部分注意力从本土工业转移到从殖民地获取财富上,以至于英、法的工业产量只和勉强与德国相当。
残酷的战争造就了伟大的胜利者,也摧毁了失败者的家园,在战争结束之后的1916年,欧洲的工业生产总量占世界工业产量的比例仅为25%,两年间美国的工业产量继续上升,此时已经占据了超过全球工业总量的40%,这个现象让德国的统治者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劣势所在。
欧洲一体化,或者仅仅是经济一体化,对于辰天来说还只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设想,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缩小德国与美国的经济和工业差距。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辰天和他的政府开始在政策上支持本土工业,对民用工业的鼓励措施包括奖励、减免税和政府性宣传,在军火工业上,德国政府所推出的是一条非常有美国特色的“世界军火商”之路。
在这种情况下,德皇威廉三世于1915年末下令在德国最高统帅部之下组建一个对外武器管理部,首任部长由陆军第一军需总监鲁登道夫中将。
格莱纳将军新官上任,没想到就碰到这样一笔重要的大买卖。
幸好,在前任部长的努力下,这个部门现在已经正常运转起来,部门不少是武器方面的专家,另外一些则是从军队中抽掉的武器检验员,加上执法人员、工作文员在内,整个部门所辖人员接近3千,并且在德国各主要港口设立了办事处。
这个对外武器管理部的职责,首先是对目前德国各军火公司出口武器进行了严格的评估,将其中部分技术含量较高、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对德国军队造成威胁的武器列入禁止出售清单,此后各军火公司每推出一种新产品,都需要向这个部门报备;其次,德国政府的外交订单可以根据对方要求,或是由军火商直接出面洽谈,或是由对外武器管理部全权负责。这样,既在扩大武器出口的同时加强国家对于军火工业的掌控力度,又能防范机密技术外泄,还能对一些中小军火工业起扶植作用。
实际上,这一次土耳其向德国采购的大宗军火物资实行的就是后一种模式,订单先由对外武器管理部收下,然后将生产任务分配给国内各个军火公司,最后再将所有成品集中装车或者装船。当然,那还是在鲁登道夫兼任这个部门部长时进行的,所以格莱纳才会显得如此惊讶。
让这位在陆军后勤运输部门工作多年的少将感到惊讶的不仅仅是这批出口武器的数量,就他所知,此前德国出口的坦克仅有“石头i”型一种,而且只出口到盟友国家。这次应该是德国第一次向国外出口“石头ii”系列坦克,所以格莱纳开始的时候才会显得如此紧张。
除了250辆坦克之外,这张清单上还清清楚楚的列着10万支毛瑟步枪、800挺马克沁重机枪、40门240毫米口径要塞炮、100门152毫米榴弹炮、200门105毫米榴弹炮以及200万发子弹、10万发炮弹。
“价值上亿马克啊!”格莱纳不禁感叹到,他以前从未发现土耳其人如此富有。实际上,土耳其人出的并不是资金,而是劳务,作为交换这批军火的报酬,土耳其的10万远征军将随同德国远征军一同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作战。除了加拿大之外,印度已经成为流亡英国政府的第二大据点,据说接受训练的印度军队已经达到百万人之多,虽然士气和装备不容乐观,但仅仅人数上就够让人吃惊了。
很显然,这是一批支援性战略物资,也就是德国政府出于战略考虑支援给土耳其政府的武器。按照德土双方的协议,德国还将派出一批专门的要塞工程师前往土耳其,帮助他们在达达尼尔海峡修建海防要塞、在西北部与俄国接壤的区域修筑边境要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