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主父偃之后替代他的官员也不见得比他好,但单就主父偃的罪状来看,他就算死了也没什么问题…他也不是陈嫣的什么人,陈嫣并没有一定要偏袒他的理由。
不过主父偃这件事的症结并不在于他犯了多少错,那些错处都是确实存在的,同时,也不是必死的理由。真要说起来,朝堂上的官员们,有几个是真正干净的?如同汲黯那样的官员还是太少了。
主父偃的问题在于,诸侯们想要他死!刘彻不是不能救他,而是为了救他,就对诸侯的集体意见视而不见,这个代价值不值得…天子对于诸侯们自然是至高无上的,但天子也不可能完全不管诸侯们的意见。这种忽视诸侯集体意志的事情,每做一次,就是消耗一次中央与诸侯的感情与忠诚。
而且陈嫣提到推恩令也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不同于七国之乱时的‘诛晁错’,那就是一个借口而已,哪怕当时真的把晁错杀了,造饭的诸侯王也不可能就此收手。现在诸侯王们其实已经差不多接受‘推恩令’了,这个时候想要杀主父偃,更多像是无可奈何之后的一种发泄。
他们已经够郁闷了,又不能抱怨刘彻这个皇帝,就只能找主父偃这个出主意的人的麻烦了。
若是刘彻连这也不满足,在这些诸侯看来,难免觉得委屈。这就像是一场谈判,对方大方向上已经答应了,小细节处还不肯让一下,未免会让人觉得太过于咄咄逼人。
“只是觉得此事有些意难平罢了…”半晌,刘彻叹了口气,说出了实话,“…也曾君臣相得过,主父偃此人有一说一,朕真心欣赏。如今竟弄成这样,到底让人扼腕叹息。”
陈嫣以一个近乎纯粹旁观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更进一步了解了刘彻这个人。
刘彻这个人其实很矛盾,他既有情有义,又刻薄寡恩…他对主父偃欣赏又喜欢,陈嫣这是相信的。主父偃的才能没有作假,至于主父偃那遭人恨的性格,他又不会把自己那狗脾气发在刘彻身上!所以在刘彻看来,主父偃就是一个有一说一的性情中人。
这一点和刘彻很像…他难免多一些喜欢。
但是这种程度的欣赏和喜欢并不算什么,事情发展到了现在,刘彻说不在意也就不在意了。之前那一点儿纠结,分在主父偃身上的也很少,或许更多的是在思考朝堂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主父偃一事引起了他关于这些的思考。
是的,事情到了这里,其实刘彻已经做出决定了…他没有明说,陈嫣也不用明问,反正陈嫣知道,刘彻也知道陈嫣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