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则,张骞出塞走的是陆路,网传走到罗马,甚至北非…这当然有夸张想象的嫌疑。事实上,史书记载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抵达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最远也就是现今阿富汗一带。而后出使西域时到达过安息,安息差不多是现今伊朗一带。
从地域划分上也就是西亚,根本谈不上欧洲,更谈不上非洲了。至于引进的物种,只能说欧洲和北非的物种当时已经被引进了西亚而已。
张骞这条路其实很不错,现在看有些危险,但如果只是为了引进物种,还是可以一试的。毕竟历史上的张骞就成功了…陈嫣多派遣几支小队,总会有成功的。话说走海上之路虽没有陆路的军事与政治上的阻碍,可大海凶险,本身就是危险了。
但陈嫣不满意,这太考验运气了只是一方面,如果非一点儿,说不定就要漏掉很多西方的好东西。更重要的是这种小股交流、不成气候的交流不是陈嫣的目标。
她如果是普通人,她会满意的——张骞出使西域后,有谁不满意她的功绩吗?但她既然已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点就不一样了,怎么可以没有更高的期待?
她不想要只是传到西亚的一些东西,她要的是此时世界上另一个文明的全部成果!
罗马的葡萄、苹果…这些作物是目标,类似水力磨坊之类的机械也是目标,还有最最重要的,罗马人继承自希腊的知识。
东西方科学知识体系从本质上就不太一样,历史上各有辉煌,但不得不承认,东方的路子其实是越走越窄的(单指数学、物理这一类)。
东方这一块强调的是经验、实用!很多时候就是搞大数据,虽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数据多了,总结出了规律,自然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做事!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科学并不怎么发达的时期,华夏文明可以诞生那么多的惊世之作。
这种做法在一开始的时候会显得很简单,因为并不需要什么基础。对于理解能力的要求也不高…相比之下总结能力的需求还比较高。看起来这是老老实实做笨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实际上这是取巧了的。
西方在这上面就不一样了,从一开始他们就偏向了理论,用了各种办法就是为了追问内里的运行道理。纯理论必然是超脱实践的,一开始甚至对实践毫无帮助。但一旦突破某个界限,其中的力量就会爆发出来!
近代西方超越东方是一种偶然,如果东西方能够一直保持畅通的联系,也就不会有那种事了。但其中也是有一些道理的,不然为什么会是西方超越东方,而不是别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科技方面的因素是绝对要考虑的。
陈嫣想要引进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但她觉得必定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