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边国频频调兵,几欲压境,孤的耐心虽然已经磨尽,但也知时候未到。依温卿所看,这仗,要打不要打?”

“边国比邻不足为惧,大郢尚礼和,但若境线被越,自要反诛之。但边境线外,局势压迫委存诱意,主动开战暂且不谈利弊,最重要是值得放在眼里的桑邶。”

温庭之缓声道,“一旦出兵,桑邶之势于我大郢,便是占了上风。”

纳兰楮几分笑意勾至眼尾,欣叹道,“温卿说话,总能正中孤心怀。孤任其不自量力的蚍蜉撼树,也正因如此。”

他抬了抬手上的那道所刺桑邶图腾的诏书,嗓音隐了几分冷意,笑意更深,“这道诏书,更是证实了孤同温卿相通的猜想。”

温庭之神色微凝,目光落在那图腾之上,抬袖接过诏书,展开细看。

他拢着眉宇,眸色盖影,骤然抬眸看向太子。素来温缓的声音此刻秋水生凉,“求亲和诏。”

“是,求亲和诏。”

纳兰楮薄唇轻启,冷淡地吐出这几个字。

“桑邶呈至坦族的求亲和诏。”

“契雅公主……”温庭之捏着诏书的手不由收紧,“桑邶在逼迫大郢开战。”

太子殿下深幽的眸色生残凉暗光,事情在他眼里,只会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令他冷血沸腾,嗜之闻腥。

“试问坦族君王为何会这个时候出使大郢?桑邶又为何会在这时候,呈这求亲和诏?”

这个时候,进退皆困。

“温卿以为,这封和诏,该接不该接?”

温庭之指尖泛凉,不觉秋风卷袭。

“接或不接,都将是战争引线。”

不接,意味着拒和。桑邶若无法和亲守平,那么有理由可以对坦族开战。大郢若出兵镇援,那么兵力削减,边境则有了可乘之机。

接,意味着与大郢几朝和平的坦族,接受同桑邶的守和。那么契雅若真的嫁过去了,坦族这样的一个小国,与桑邶的和亲无异于代表着妥协。

那么在其他邻国眼中,在此战争暗涌一触即发的局势下,坦族自然失去了大郢的庇护,这个民族在他们眼里便再毫无威信可言。

和亲若成,坦族将被邻国虎视眈眈,肆欲妄图吞并领土。

一旨求亲和诏,时机天成。

桑邶对大郢带去的威胁,任朝代更迭,从未减弱。他们称强统治的道路上,大郢是一枚固在心上的钉子。

大理寺

席卷的冷风暗催愈烈,秦大人立在书桌前,垂眸望着册薄良久。他眼底神色无从可辨,身影沉直,背逆淡光。

半晌,秦大人合上桌上册薄,抬眼是静谧林深。

望着眼前刑部吏官,淡声开口,嗓音如木质纤稳,一字万沉,“令。”

第57章 苦寒多萋侧 (三) 行令召办。

大理寺牢狱, 苏书令身亡。

禁军层困,凡身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