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皇后却没有看他,而是看向跪着的大臣们,“若是越王继位,陛下和本宫继续留在宫中,便不合适了。所以到时候,陛下和本宫会搬到京郊的温泉行宫休养。太子年幼,本宫想亲自教养他,等要读书了,再送回宫里。另外,后宫中的嫔妃,也该同去侍奉陛下。”
这个提议倒是没什么令人意外的。
按照原本的计划,是桓衍死了,曹皇后自己带着孩子离开皇宫,那多少会有一点阻碍。但如今桓衍还活着,虽然是个躺着不能动的活死人,但毕竟有帝王的名义在,留在宫里,桓羿的处境会很尴尬,当然是搬出去更好。而有他在,曹皇后和后宫嫔妃跟过去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省下不少事。
但是她要将小皇子一起带走,就有点麻烦了。
按理说,既然是储君,当然是桓羿从小带在身边更好。但既然不是自己亲生的,将来的事也说不定,曹皇后出于防备的心态,想自己养大孩子,也很正常。
小孩子容易夭折,可是等长到七八岁,该读书的年纪,就没什么问题了。
而且他跟着曹皇后的时候健健康康的,一回宫就生病出事,那就太明显了。桓羿就是为了自己的名声,也不会让这种事发生。
如此一来,也是一重保障。
到底是自己养了一年多的孩子,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曹皇后也为他设想周全。——表面上,好像是将他的皇位拱手让人,但却是给小皇子争取到了更多的成长时间。至于更多的,就非她所能了。
既然事情已经议定,当下就有人送上笔墨,直接写了禅位的诏书和立皇储的诏书,然后颁行天下。
自然,这个消息一公布,又引得整个朝堂,乃至京城上下都一片哗然。
不过再细细一打听,得知汉王不但逼宫谋反,甚至还给皇帝下了毒,导致陛下中风,也不知还有多少日子,这个结果似乎也就理所当然了。有先帝的前例在,对于弟弟继承皇位这件事,百姓们的接受度并不低。
何况这不是把皇子立为储君了吗?
虽然私底下也不是没人议论,将来有了亲生儿子,只怕又要起纷争。不过这种话也只能私下说一说,没人敢当面议论。
……
在满京城议论纷纷时,身为当事人的桓羿,已经带着甄凉回到了和光殿。
虽然准备各种典礼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桓羿已经准备接手各种政事了。人忙起来,当然没空再回宫外的府邸,索性直接在宫中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