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锦说:“不用想太多,我不是说过吗?只管将皇玛法当做寻常长辈就好。”
丰绅殷德被珠锦安慰之后,还是很紧张。就在他准备搞点仪式的时候,雍正现身,迈着步子从门外进来。
丰绅殷德看着他身上的明黄色常服,视线忍不住放在他的脸上和身上。
文人墨客多追寻古意,并以此为雅。即便雍正去世的时间不长,也是前几代的人了。丰绅殷德亲眼见到他,并没有想象中紧张恐惧,反倒因为他的容貌和气度,心生几分亲近崇拜。
大概雍正看起来更像个具有风骨的文人,传说中的冷酷阴鸷,看不太出来。
珠锦看到丰绅殷德一直在发呆,用手肘碰了碰他。
丰绅殷德连忙撩起衣摆伏地跪下,“奴才丰绅殷德,叩见皇上。”
“起来吧。”雍正道,“朕早已不是什么皇帝,不必如此称呼。”
他也算是看着丰绅殷德长大的,对这个孩子也很熟悉,知道他与和珅不是一路人,又见丰绅殷德礼数周全,语气和缓,“不若就同十格格一起喊朕一声玛法。”
“是,玛法。”丰绅殷德从地上站起来,还是忍不住看雍正。
一般人可难有这样直面鬼神的机会,更何况他面前这位是个作古五十年的帝王。他并不像话本中写得那样,身体无有实质,反倒跟珠锦说的一样,看着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就是丰绅殷德记得,世宗皇帝驾崩时已经五十多岁了,怎么现在看起来还是二十来岁的青年模样?
莫非人死之后,还可以返老还童,回到最好的状态吗?
雍正道:“日后朕与十格格相处,还需要你多多掩护,免得惹人闲话。常人对鬼神讳莫如深,朕也不愿多管人间之事,只是放心不下大清江山,故而多与她有来往。”
“就算没有其他事情联系,您毕竟是我的玛法,玛法和孙女见面,也是人之常情。您的顾虑未免太多了,反而伤了感情。”珠锦觉得他事儿多,“丰绅殷德应该也不会在意吧?”
丰绅殷德看着他们年纪相近的外形,还是有些在意的,可是一想到雍正的真实年纪,还有他和珠锦的血缘关系,再加上二人早已阴阳相隔,就不那么在意了。
他点了点头,“不止十格格,我也会孝顺您。”
雍正的存在算是过了明路,一切都在按照珠锦意料之中发展。
结婚第九天,和府准备了很大的排场,仪仗队送着珠锦和丰绅殷德回皇宫省亲。
婚礼算是彻底完事儿了,再过一个月,珠锦还要大张旗鼓地回来,其他时间都很自由。
珠锦嫁给丰绅殷德之后,和珅在朝廷中的地位也隐约有些变化。只是珠锦和丰绅殷德都没有机会参与朝政,和珅也不会主动说,只能从雍正和乾隆那边得到一些消息。
珠锦婚前,浙江巡抚、两淮总督福崧回京。
福崧手上有一些和珅的把柄,和珅忙着儿子的婚礼,没有对福崧出手。时至今日福崧自江淮回京,站在了和珅的对立面,让和珅处境更加艰难。
福崧此次回京,正是因为庆桂查整浙江两淮盐运,告发福崧贪污银钱七万余两,论罪当斩。只是福崧作为封疆大吏,不可轻动,况且证据并不确凿,又赶上十格格大婚,乾隆便命人将福崧解押回京。
前不久将福崧的案子查明,贪污之事子虚乌有。庆桂污蔑福崧贪污,险些令他丧命,两人就此结下私怨,局势暂且平衡,没把和珅拉下水。
和珅做的事儿没有原本那么严重,最近又严谨得很,轻易不漏把柄,就算福崧把他的错处捅出来,也罪不至死。
只是这么一来,福康安、阿桂、庆桂、永贵、和珅等人之间暗潮汹涌,看似谁和谁都有仇,搅乱了一滩浑水,更方便乾隆统治了。
乾隆找了荒废许久的尚虞备用处,从里面挑了几个侍卫,送到珠锦身边,担任给他们父女两个送信的活儿。
尚虞备用处就是负责处理一些杂事的侍卫,比如夏天粘蝉,钓鱼的时候拿鱼饵,出行也可以抬轿子。大概是雍正觉得这些人的工作太清闲了,就给他们发展了一下,专门探听情报,成了与前朝锦衣卫相当的组织,名叫血滴子,粘杆处。
后来乾隆登基,对这个组织的使用越来越少,它的职权也渐渐变成原样。
这次派了尚虞备用处的人来送信,跟之前粘知了也都是差不多的大材小用。
不过他们还是挺高兴,至少能在贵人面前露脸了。
乾隆的信里写清楚了最近的政策,什么科举考试的改动,还有军部职位的变化。珠锦看完之后,给予了肯定,然后跟雍正商量着,先把谁搞掉比较好。
“福康安、阿桂肯定不行。”珠锦说。
这两个人的能力很强,乾隆又一直在发动战争,假如没了主帅,就算清朝想消停,那边未必不会停战,必须要做万全的准备。
而且福康安和阿桂的缺点,跟和珅比起来都是小缺点,不值一提。
珠锦问雍正:“您当初杀年羹尧和隆科多,是怎么下定的决心啊?杀死他们两个,其他人真的够用吗?”
雍正:“……”要是够用,他哪里至于累出一身毛病,这么早就死了?
至于为什么要杀年羹尧和隆科多,就跟珠锦杀李侍尧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杀鸡儆猴。
他当时不方便对廉亲王下手,年羹尧他们又不听调令,蔑视君威,要是助长了这样的风气,以后手下的人,一个都管不住,他哪里还有身为君王的尊严?
“弘历的情况,与那时不一样。”雍正说,“首恶要除,但更需要有其他人替上来。只可惜这群八旗子弟,一代不如一代,连个像样的都挑不出来。”
“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正是因为大清强盛,才让他们变得像蛀虫一样。”珠锦说起话来毫不客气,但凡看过明朝历史的都知道,明朝的亲王后裔,最后也是这样的下场。
但是明朝至少知道吸取宋朝灭亡的经验。宋朝娱乐设施发展的很完善,权贵百姓都喜欢去外面玩儿,远处的灾患反而事不关己,全然不关心。到了明朝就吸取前朝灭亡的经验,禁止过度娱乐设施,规范官员的德行。
但是清朝似乎只顾着学文化了,没看到制度政策方面,有什么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