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甜(一)

这些黑奴被卖到加勒比地区的各个国家,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美国南部。

在陌生的土地上,黑奴照顾着从来没见过的植物,终其一生也吃不到自己生产的产品。

正应了华夏那句古话: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每一段历史都事出有前因,事了结后果。

欧洲超级大国想攫取可观的利润,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甘蔗种植园。

可他们没想到,那些充满故事的甘蔗种植园最终变得无法控制,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最终脱离了欧洲的宗主,创造了一个新的美洲。

这其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或许就是因为糖业的利润矛盾,丑国逃脱了英国的掌控,解放了自己。

而现在,巴西生产的蔗糖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多,但耐人寻味的一点是,甘蔗这种植物并非美洲的原生物种。

甘蔗原产于东南亚,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美洲,从此之后,东方的神奇植物就逐渐落户到加勒比海地区。中美洲与东南亚的热带环境相似,甘蔗并没有水土不服,在新世界生长地格外繁盛。

甘蔗作为美洲新定居点的收入奶牛,欧洲人沉浸在蔗糖带来的巨大财富中无法自拔。

西班牙人对糖的垄断没有持续多久,到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将甘蔗带到了巴西。

不久之后,这根甜甘蔗如龙卷风一般,席卷了巴巴多斯、阿鲁巴、海地等英国,荷兰和法国殖民地。

一旦糖产生的利润超过预期,任何阻止欧洲人进一步获得利润的问题,都会被无比坚定的意志砸碎。

当早期的殖民者意识到他们缺乏足够的人力来种植、收获和加工一望无际的甘蔗林时,古老的贩奴行业变得炙手可热。

第一艘奴隶船于1505年抵达美洲,然后络绎不绝的奴隶船在大西洋上行驶了300多年。

奴隶大部分来自西非,那里是葡萄牙人建立的象牙、胡椒和其他商品的交易前哨基地。

对于大多数欧洲商人来说,奴隶只是一种能够将甘蔗变成真金白银的工具,跟船舱里放置的胡椒、象牙没有区别。

因为糖,大西洋上出现了一个繁忙的三角贸易:

运输船将奴隶运往新世界的种植园,然后将糖带回欧洲,船主攥着卖糖的钱驶往非洲,购买更多奴隶。

如此往复,循环不息,人类对于效率的追求令人赞叹,只可惜没人注意到船舱中奴隶的眼泪。

到19世纪中叶,已有1000多万非洲人被强行带到新大陆,他们不得不在巴西和加勒比地区的甘蔗种植园中度过悲惨的一生。

从16世纪开始,糖贸易主宰了三个世纪的世界经济,糖及其衍生品创造的财富占欧洲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随着制糖技术的更加高效和多样化,种植园主又开发出了甘蔗糖浆和朗姆酒。

如此一来,从圣基茨到牙买加的糖业巨头变得富可敌国,没人能忽视这些小岛上的土财主。

由于糖带来的财富太过诱人,欧洲列强们在这里展开了各种明争暗斗,都希望把别人的小岛变成自己的提款机。

尤其是英国和法国,他们对于加勒比糖业的关注,极大影响了18世纪的美洲版图。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英国之所以失去了13块北美殖民地,让丑国得以建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军队当时正忙着保护糖岛。

与在丑国南部大庄园工作的奴隶不同,黑奴在加勒比地区甘蔗种植园的数量远远超过当地的欧洲殖民者。

英国殖民者一直生活在反抗的恐惧中,他们向伦敦求援,要求士兵保护。

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时,英国元气大伤,伦敦无法承受失去糖税的损失,于是在西印度群岛驻扎了大量的驻军以保护少量的糖库。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

如果英国没有被数量众多的糖岛消耗军事资源,就可以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投入更多机动力量,那么在13块殖民地上爆发的几场决定性战役肯定会对英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