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最后一搏(一)

在协助俄军挫败了德国海军对里加湾的首次攻势后,英军潜艇e-8号在10月23日击沉了德军装甲巡洋舰“阿尔达贝特亲王”号,11月7日e-19号又击沉了防护巡洋舰“温蒂妮”号。

鉴于英军潜艇的活跃和俄军舰艇的偶尔出击,德国海军从1916年4月开始为来自挪威和瑞典的商船队护航,以确保来自中立国的战略物资能够顺利渡过波罗的海。

然而,在同年秋季,一场更大的灾难降临到波罗的海舰队头上。

11月10日,第10驱逐舰支队的11艘驱逐舰奉命袭击芬兰湾西部的俄军巡逻舰艇,但它们不慎陷入雷区,在一夜之间竟有7艘驱逐舰触雷沉没,这是一个让德国人备受羞辱的记录。

为了扭转在波罗的海前线的被动局面,德国海军在1916年底计划将公海舰队主力东移,准备在波罗的海上实施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攻战役。

12月24日,霍尔岑道夫在提交那份关于无限制潜艇战的重要备忘录两天后,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舰队行动方略,在北海方向将继续保持对佛兰德斯海岸的控制,为潜艇部队提供关键性的支援;

在波罗的海方向采取积极攻势,掌握库尔兰沿岸地区的主动权,进而向拉脱维亚近海扩展势力,占领里加湾口的岛屿。

从1916年春季开始,德军就出动水上飞机、飞艇和潜艇持续骚扰里加湾的俄国海军基地,同时策划登陆里加湾口各岛屿的计划。

在同年9月间,德军舰队又开始实施新的攻势布雷行动,直到严冬降临,海湾封冻,波罗的海上的交锋才暂时停歇。

1917年2月,俄国发生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由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掌握了权力。

1917年夏季,德国陆军利用俄国内部的政治动荡在东线发动攻势,从陆路逼近里加,通过新颖的突击队战术,德军突破了俄军的堑壕防御体系,于9月3日占领里加。

现在对于德国海军而言,清除里加湾的俄国舰队,并将里加作为一处重要补给基地的条件已经成熟。

实际上早在5月间德国海军就在策划相关行动,其核心目标是占领横亘在里加湾口的厄塞尔岛,该岛南端半岛上的俄军炮台控制着进入里加湾的关键通道——伊别尔海峡。

不过发动攻势的前提是需要加强波罗的海分舰队的力量。

在日德兰海战后,为了加强潜艇作战,扩充潜艇部队,原本作为的波罗的海舰队核心力量的第4战列舰分舰队的前无畏舰退役,富余人员调往潜艇部队。

因此,急需从公海舰队抽调主力舰补充到波罗的海舰队中。

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采取攻势还有提升士气的目的。

自从日德兰海战以来,德国公海舰队已经有一年没有经历大规模作战行动,基层官兵终日忙于无休止的训练。

同时还要忍受不断恶化的伙食供应和军官的刁难——由于协约国的封锁,德国国内食物匮乏,同时由于大批有经验的军官被调往潜艇部队,他们的岗位被缺乏经验的年轻军官所占据。

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公海舰队的士气持续低落,在基尔港和威廉港不满情绪与日俱增,舰队的团结和凝聚力日益遭到破坏。

就在德国陆军攻占里加的同时,包括舰队旗舰在内的多艘大型战舰上发生了士兵请愿或绝食罢工。

有5名水兵因为带头闹事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实际上一年后兵变的种子已经埋下了。

舰队高层认为此时派出舰队发起进攻有助于转移内部矛盾,提高士气,因此决定在1917年秋季实施夺取里加湾诸岛的行动,代号为“阿尔比翁”。

“阿尔比翁”行动是德国海军在一战时期实施的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也是在波罗的海战区进行的最大规模的舰队行动。

由公海舰队调来的舰艇包括2个战列舰分舰队共计10艘无畏舰、“毛奇”号战列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47艘驱逐舰、6艘潜艇和其他辅助舰船。

上述参战舰艇均在里加湾以南约100公里的利包港集结,由埃尔哈德·施密特海军中将统一指挥,以“毛奇”号为旗舰。令人担忧的是,包括最强大的“巴伐利亚”号在内的大多数主力舰都受到士气问题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