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梅先生访美(二)

因为这出戏他们已经看过几次,剧情比较熟悉。

那晚剧终人散后,电影公司把事先运来的各种灯及摄影机、录音机等布置好光线声路,梅大师演完戏并没有洗脸,只是稍稍修整了面部的脂粉。

开拍时,已经是午夜两点以后,第一个镜头,先由剧团里报幕人杨秀女士用英语介绍剧情,杨秀女士是华侨,也是黎耀阳特意从华埠请来帮忙的,梅团到了纽约以后一直都是她在照顾。

她的态度大方,英语流利清楚而有感情,观众反映良好。

剧团在丑国演出获得成功,她的热情帮助,也是不可抹煞的。

介绍剧情后,接着镜头就摇到梅大师,是一个半身的特写镜头。

先唱《刺虎》里面[脱布衫带叨叨令曲牌中的“恁道是乐煞人也么哥,又道是喜煞人也么哥”两句,收音筒是悬空吊在舞台当中的。

下面换了一个全景的镜头,露出整个舞台面,刘连荣扮演的一只虎念白:

“侍女们看酒来,待俺回敬公主一杯。”

贞娥念:

“将军所赐,奴家敢不从命,也要请将军陪奴一杯。”

念完这句,双手擎着酒杯款步走到一只虎面前,这时候整个舞台画面又转到我和刘连荣两人的身上,刘连荣念:

“当得的。”举杯一饮而尽,接着做出酒醉呕吐的样子。

这时候,镜头又集中到梅大师一个人的身上,他接着“呀”的一声,唱:

“赤紧的蠢不剌,沙咤利,也学些丰和韵。”

在一个小锣“长丝头”(锣鼓点名称)的声中结束了这一段有声新闻片。

在拍摄之前,电影公司方面提出要拍一段角色齐全的场面和梅大师个人的几个特写镜头。

他想到只有这一场角色最全,费贞娥在这一场戴凤冠,穿蟒,围玉带,扮相很富丽。

在表演方面,贞娥面对一只虎时和背过脸来是两副面孔,这种表情使观众容易看清楚剧中人的复杂心情,所以主张拍这一段。

这段新闻片,放映在银幕上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那天晚上,连试拍带重拍以及摄影位置、角度上的斟酌,费去很多时间,整整搞了一夜,这是梅大师生平第一次拍摄有声电影的经过。

要不了多久,梅大师在纽约拍的这段有声新闻片,很快便走遍了华夏的各大城市。

他在丑国演出还没有回来的时候,就听说这段有声新闻片《刺虎》已经到了京城。

估计等他回国后,朋友们就有的聊了。

谈起在京城放映这段片子的情况时说:

当时真光电影院在一部正片之前加映这段新闻片,报纸上电影广告栏内将“梅兰《刺虎》”几个字登在显着的地位,还附刊了《刺虎》的照片,影院门口也是画着大幅的广告。

开映时,天天客满。

梅大师认为,观众这样热烈去看这段新闻片有几种原因:

1在国内放映的有声片都是外国片,还从没有华夏演员拍摄过有声片。

2京剧演员初次在有声电影中出现。

3华夏人关心自己的戏剧在海外的成功或失败。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京城的观众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看他的戏,当然也很关心他在国外演出的情况。

黎耀阳也看了《刺虎》的新闻片,兄弟们一致认为唱念身段扮相都好,光线声音也不错。

尤其《刺虎》这出戏梅大师在出国之前还没唱过,在电影里是第一次看到,所以格外高兴。

因为整个行程过度紧张,黎耀阳这位出资人甚至都没机会坐下来,和梅大师好好交流一番。

他也很遗憾,虽然行程很赶,但一再表示,无论如何也要在离开丑国之前,跟黎耀阳进行一番近距离交流,时间不限。

他非常感激黎耀阳对此行安排之周到,以及整个过程的舒适度,梅团上下无一不满意的。

原本打算离开之前找时间坐下喝杯茶聊一聊,但在纽约结束最后一场演出之后,机会就来了。

当时梅大师还没有卸妆,带着《汾河湾》的行头正在和几个白人合影。

黎耀阳也是来了兴趣,特意凑上去拍了几张,这么值得纪念的时刻,必须得留住画面。

日后,他和梅大师的合影也被放在府邸书房中。

两人在后台聊起来,黎耀阳颇为激动的说:

“他们都喜欢您的《刺虎》,但我更爱《汾河湾》。”

梅大师诧异:

“为什么呢?”

“首先这出《汾河湾》剧本编得便好,您演来更妙,当年瑶卿与老谭演时如何,我没看过,但我确信应该没有第二个人能及得上您了。”

有人说梅兰此剧一味柔媚,不合戏情身分,实则不然。

他演头场,叮咛丁山去打雁时,脸上甚是愁苦,二次出场,盼儿不归,甚是着急,过见仁贵问讯,甚是和悦,及闻仁贵戏言,则又甚是嗔怒,后听仁贵诉明,方始开门相见,又换一种悲喜交集的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