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页

他绕着驴车检查一番,又松了松筋骨,探头看见小猫在车里睡得翻肚皮,干脆牵着驴慢悠悠往前走,没过多时便看见了驿站的茅草棚子,再抬头一望,不远处一副酒旗挑出楼外,正是一座客栈的模样。

顾昭已在外行安稳行走了数日,有仙人的法术混淆年纪,渐渐也学会一套待人接物的法子。因此伙计迎上来也并不局促,熟门熟路地拿出串铜板将驴车寄存,抱着猫背着包袱便往里走。

客栈的伙计一向是活泼讨喜的人物,拿了铜板便笑嘻嘻的跟在一旁,嘴里一溜串地报菜名,见他无心用饭也不恼,只亲热地问道:“客官既不急着用餐,不如先梳洗一番?要知道您来的时候可真不赖,眼下是咱们君来镇多喜娘娘的圣诞,您要是不急着走,正好一同瞧瞧?”

顾昭早年疲于逃命,但对此类活动,倒也有所听闻——当朝虽堪称太平盛世,旱灾水灾却时有发生,百姓在种种天灾人祸中艰难求生,心中孤苦难依,由此因地制宜衍生出些山鬼神明以作寄托。

赶路十余日,眼下已早早远离了皇城的辐射范围,加之一路安稳,顾昭也渐渐放松了警惕。他先放下包裹,又铺了床在房内端坐片刻,这才趁着伙计前来送水时状若不经意地问道:“你们这的多喜娘娘,可有什么说法?”

他自以为端的一派正经,实则好奇心已从脸上溢了出来。伙计也不拆穿,仍是笑嘻嘻的:“这您可就问对人了,小的自小在这长大,对多喜娘娘可太了解了。”

伙计将毛巾一甩搭上肩,眉飞色舞地比着手势:“您知道,咱们乡野间的神多半是些山鬼精怪,但多喜娘娘不同,她老人家乃是百年前一位村民,当年生天下大旱,多喜娘娘不忍见乡亲饿死,于是发下大愿,自请祭天,从此便成了咱们这儿的一方神明。”

顾昭听到“祭天”二字便觉不适,但他知道各地乡俗不同,何况大旱年间生灵涂炭,或许真有人愿意以身救世。话虽如此,他也失了兴趣,只等明日一早补充干粮就速速上路。

伙计惯于察言观色,见他脸色淡了,就知该自觉退场。收拾好水桶,又回头嘱咐道:“您年纪小,不信这些也好,不过不信归不信,也别说些什么,免得惹了她老人家不喜,多生波折。”

顾昭知道他好意,点点头应下。

乡野间天黑得仿佛更快一些,不多时窗外就起了浓雾,顾昭忧心打湿床褥,探出身抓住窗棂,却见街角不不知何时点起了红灯笼。

他心中觉得古怪,合拢窗的速度便慢了一些,不经意间低头,那猩红灯笼竟流水似的已经蔓延至他窗下,明明灭灭像是什么活物吐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