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可惜好事多磨,自家的茶叶还要等上几年,才能真正开始批量制作。
因为按照技术顾问陶教授给出的建议,良丘山上的那些茶树,如果想提高品质的话,必须要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优化和养护,并对茶树的生长环境进行一些微调。
这是必须要做的,尤其是孙大海最为看重的那十几颗洼地古树,由于长时间无人打理,再不抓紧时间处理,只怕以后很难再生长出高质量的茶叶了。
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将会长达数年之久,因此这几年,甚至在八十年代,都不要想着自产茶叶能够出现了。
不过,茶叶的事情并没有出乎孙大海的意料,当时在良丘山上,陶教授就告诉孙大海这个情况了。
现在出现的变化是在承包茶山上,严格地说,是镇政府希望茶业公司能够多承包几座茶山,主动开出了低价。
从镇口到良丘山的小路已经修好了,全长二十多公里的山路,总共花了近三十万人民币。
这样的路,当然不可能是常见的山区公路,根本不能通行汽车的。
这只是一条当地较为普遍的茶马道,只有一米多宽,用来走行人或是驮马的。
思茅地区就是山区,而且雨水大,土质松软,想修一条能够通行车辆的硬化公路,不仅难度大,而且成本也是极高的。
茶厂并没有过多的运输诉求,厂里已经养了好几匹滇马,足以完成茶叶的运输以及日常交通了。
而且茶厂在良丘山上和山下都新建了木屋,完全可以满足茶山工人工作所需。负责茶山的工人是分组工作的,每组在茶山工作两天,同时负责看护着茶树。
小路修好后,镇里找到高国庆,提出希望茶业公司能够多承包几座茶山,他们会给出最低的价格。
高国庆知道,经营这样的茶山,其实承包费或茶树的购买费并不多,修路的钱,以及人工费用才是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