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但不限于各级官员会被安排到同舟社海外的州县交流任职。
并且,明确将“改善民生”“普及教育”和“推进扫盲”等事项,作为政绩考评的重要指标。
这一点,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自古以来,天子都是代天牧民,各级官吏则是代天子牧民的合法代表。
在古文中,“牧”也特指统治和管理之意。
人是群居动物,总得需要有一群人,把更多的人组织起来,形成合力,
以维持内部秩序、开展生产协作、应对自然灾害侵袭、对抗外敌侵略等,
组织和管理本身是没错的,
人类文明就是在合作与交流中诞生,又在组织和管理中前进的。
各自为战的动物,个体再强大、再聪明也无法诞生高级文明。
可天生万民,需要一个人来统治、管理他们的理论就很有意思,
这个“牧”字也用得极有灵性。
“牧”者,古字形像为手持棍棒驱赶牲畜,
本义是指放养牲口,引申指放牧的场地、郊外。
虽然古代统治者将其赋予了管理和统治的特定含义,
但其特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是个人都明白,历代统治者自然更清楚。
代天“牧”民的统治者是不会真正关心民生的,
他们嘴中的民生,也只是为了治下之民能够生更多的利,
以供自己挥霍,或用于战争、扩张等,
就是不能用于“发展”——静态的社会,最怕的便是“发展”。
所以,大宋定海神针蔡京提出的“丰亨豫大”之说,鼓励天子有钱赶紧花,可劲造,
并不是蔡公相乱掰,是真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符合历史传统的。
此时的亲民官六大职责便是:
一为先治心,加强个人品德修养;
二为敦教化,维护社会风气;
三为尽地利,发展地方经济;
四为选拔人才;
五为掌管刑讼;
六为均赋役。
唯一勉强能与民生扯得上关系的,便是第三条“尽地利”!
官员代天子牧一地,便“尽”一地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