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哪怕倾全国之力打赢了,又能怎样呢?又能得到什么呢?
匈奴的土地泽卤,是没办法种菜的。众所周知,大汉是种菜的民族,没办法种菜的土地,要他有何用?
算一算,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
和亲只是小亏,打匈奴确实大亏,傻子都知道如何选择。
因此,这几十年来大汉一直坚持着和亲的政策。
。。。。。。
只有周亚夫等少数几位武将表达了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和亲终非长久之计,主张对匈奴发动反击战争。
不过,这个观点并未激起什么水花。
大多数朝臣,包括丞相陶青、御史大夫晁错这些重量级人物全都支持和亲。
于是,和亲就这样定了下来。
汉景帝点了点头。
就这样吧。
和了两次亲了,也不差这一次。
随后,他命人起草了一份诏书,将和亲的事情公之于天下。
这也是常规的操作。
当然,写诏书可是一门技术活儿,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比如这次和亲,就不能照实写,说是大汉求着匈奴人和亲,得进行一下艺术的加工:
最终在陶青等人的加工下,这次诏书的部分语句是这样的:
“匈奴大单于遗朕书,求和亲。”
“和亲俱便,朕已许之。”
“其布告天下,使明知之。”
这诏书写的多好啊。
再翻译一下:
“我大汉国力强横,蒸蒸日上,让匈奴人胆寒,吓得他们的匈奴单于求着大汉要和亲。”
“本来我大汉是不想答应的,想要狠狠的教训他们一番。”
“但是考虑到和亲对双方都有好处,为了使百姓不再遭受刀戈之苦,于是朕就恩准匈奴单于的请求。朕全是为了百姓着想啊!”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大汉宽宏大量,饶了匈奴人,你们知道有这么件事儿就行了。”
丧事喜办,老传统了。
大汉在战场上输了,但在其他方面赢了。
是的,大汉又赢了,大汉赢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