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六章:十万民众?

官府每年都会按照户来免费发放棉衣,虽然只发丁壮的,但是官府也有售卖棉衣的官方店铺,几十文钱的价格虽然不便宜,但也比私人棉花在亏本种植之下那几百文钱的售价吧?

棉衣是一个信号,让大唐的百姓们都知道了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人人都能穿得上棉衣。

而在这种情形之下,荥阳郑氏竟然号称纠集起了十万民众,骗鬼呢?

不是说这种能吃饱能穿暖的情势下就没有人会跟着荥阳郑氏去造反,只能说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百姓会有这种想法。

百姓们大多都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尽揽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起义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绝大部分的起义都是在朝廷苛政暴税导致民不聊生的前提下才会发生的。

当然,那些吃饱了就想着成为人上人的人不是没有,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即便是普通百姓中也会有这样的人,但在大唐这种不管是粮食的自由还是棉衣的普及都没有达到顶峰的王朝,百姓们更多的还是在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吃上更好的东西,让全家都有棉花制成的冬衣穿。

所以在听了老丈人的话后姜云明的第一反应就是在扯淡。

荥阳郑氏不是纠集不起来十万的部队,但要说纠集起了十万民众那就夸张了。

如果说跟着荥阳郑氏起事的人真有十万之众,那么这其中的构成大概应该是荥阳郑氏自己的力量和纠集起的民众,但这肯定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最大的构成部分应该是别的,但此时的姜云明远在辽东,他并不能确定都有哪些人。

在出征之前尚未完全安置好的突厥降卒、之前崔、王、李等几个几乎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世家残部,或许还要加上李恪封地上的那些百姓。

蛮,在华夏的文字中算不上是一个好的字眼,在古代尤其更甚。

历史上人们把北方的游牧民族成为蛮子,在南方没开发出来之前那些土著民族也被称为南蛮。

现在看来,荥阳郑氏纠集起来的人应该会有这些少数民族,因为地势的限制,大唐的政策往往都是最晚在那里施行的,所以相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这些少数民族往往更容易煽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