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蓄奴税从京兆推广到整个关中。
风声早就放了出去,民间渐渐接受了。
存在即合理,奴隶制既然存在,说明适应这个时代,朝廷加以规范,避免其野蛮生长。
很多奴隶都是全家依附在汉民富户之下,其实跟佃农相差无几,只不过失去了一些人身自由,除了种田,还要伺候主人家。
当然,绝大多数百姓是养不起奴隶的。
自己都吃不上饭,更不用说蓄养奴隶。
豪族们就是心有不满,也没有作乱的土壤。
大一些的豪族则无所谓,奴隶合法话反而让他们正大光明的享受。
关中推行基本没遇到什么抵抗。
到了泰兴二年年尾,杨峥发布诏令,全天下推行之。
关东就没有关中这么好说话,尤其是河北豪强,本身具有一定的实力,家中部曲多是乌丸、羯、匈奴等众,不断上书朝廷哭惨卖穷。
说自己都穷的揭不开锅了,哪还有闲钱给朝廷缴税?关东豪族享受商道的好处,又是奴隶贸易的最大受益者,当然不会反对,但他们关东人就不一样了,穷的都快喝西北风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枢和地方的博弈自古皆然。
直接的暴力对抗没有,但软对抗却越演越烈。
很多富户豪强干脆领着自己的家众,穿着破衣烂衫,挤在官衙之前撒泼打滚……
奴隶们主动跳出来反对收蓄奴税,说主人对他们不错,就不用朝廷操心了。
河北人出头,中原人呐喊助声势,江东富户豪族观望。
奴役外族无处不在,河北奴役乌桓鲜卑匈奴,江东奴役山越,蜀中奴役南蛮诸族,中原人奴役自己人……
这个时代并不是史书上标榜的那么和谐。
只要没有大规模暴力抵抗,杨峥就当他们同意了。
不过杨峥的一贯做法是,拿了人家的东西,就该给人家一些补偿。
“进攻辽东可以提上日程了。”杨峥的天元阁中,大秦的平尚书事们济济一堂。
“关中旱灾未熄,又要大战,只怕……”这一次不是鲁芝反对,而是索靖。
杜预也不太支持,“大兴距辽东五千里之遥,粮草转运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