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秦首辅略一思索,对虞衡的选择表示赞同,“越难治理的地方,越容易出政绩。你是个有大本事的,若是在岐州做出了让人侧目的政绩来,日后要入阁,即便你的年纪相较于阁老来说还太年轻,其他人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富贵险中从,虞衡要真让岐州那块穷苦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好,那就证明他确实有治理国家的能耐,这么苦难的地方他都能做出政绩,实力绝对可以碾压一众官员。既然如此,常规的入阁要求就禁锢不住他,天才,总归是要特殊一点的。
就像虞衡最开始被景隆帝封为嘉秀侯时一样,文官封侯,难吗?难如登天。但虞衡不还是当上了这个嘉秀侯吗?
只有实力高到一定境界时,才能打破常规。天才,走的从来都不是寻常的路。
虞衡当然可以选择去富庶的地方混上几年资历,而后入阁。但那路子,总觉得他这一路走得太顺了,难免沾了运气的光,真正的治理一方的实力还没体现出来。到时候,他入阁倒是能入,但要想当首辅,竞争力可能就不如其他阁老们了。这就跟后世富二代创业一般,太过顺利,就要做出比一般人更厉害的成绩,才能摆脱家庭的光环,让大家认可他本人的实力一样。
虞衡这一路走得也太过顺利,有父亲兄长和帝王阁老护着,更重要的是老天爷都护着他,运气好得让人连嫉妒都嫉妒不起来,已经达到佛系躺平看他秀的程度了。认真算下来,虞衡确实没有展露过太多的治理能力,技能点大多点在了念书、农业和经商上。治理朝政的本事,还没完全展露出来,这样的履历,让他当首辅,确实有些不太能服众。
什么?你说他为大宣做出了巨大贡献,带领大宣百姓过上了温饱生活?那不是已经有了爵位奖励了吗?一码归一码,想当首辅,要求还是很高的。这可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要是一个眼瞎选错了人,那怕是整个大宣都要被霍霍了。
虞衡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决定去岐州,一方面是想去见见方氏,改善一下那里的风气,另一方面,就是秦首辅所说的,越艰苦的地方,做出来了成绩就越让人心悦臣服,虞衡想要用自己真正的实力让所有官员心服口服,对他当首辅的事绝无二话,而不是被人背地里叫水货。真这样,他当上首辅后还得费心给人来上几个下马威,那多累。
胡尚书等人听完秦首辅的分析,心中认可了他的说法,嘴上却不饶人,没好气地吐槽秦首辅,“好歹虞衡还是你孙女婿,你这老家伙,真是心硬,都不心疼孩子。”
秦首辅无奈,“我心疼他,能把我这个位置给他吗?”
那当然是不能的。胡尚书也知道自己有些无理取闹了,但这几年他和虞衡来往甚密,处出了感情,对虞衡要去岐州吃苦这事儿,总觉得心里不得劲儿。虞衡还没出发呢,胡尚书就开始担心他在岐州遭罪了。
天可怜见,这小子被侯府娇养着长大,比一般官员家的姑娘家还养得精细。真去了岐州,最少都得待三年,这孩子能撑得住吗?再说了,政绩那是想有就能有的东西吗?谁不知道越艰辛的地方做出了政绩就越能彰显本事的道理?问题是,这些地方哪是那么好改变的,万一虞衡没能想出应对之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