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咸鱼被逼考科举 清涴 1586 字 2024-03-16

胡尚书本来在衙门认真核对账本呢,冷不丁听到内侍过来传话,说是陛下又要事相商,传他进宫,胡尚书心里还纳闷呢,琢磨着这会儿好像也没啥大事儿来着,哦,最近是有些人不老实来着,那不得把阁老们全都宣进宫吗,咋就单独宣了他一个呢?

胡尚书是个爱打听的,一路上就从内侍嘴里把有用的信息全都套出来了,心里更奇怪了,陛下传了虞衡进宫,又接着传自己,莫不是那小子又惹出来什么大麻烦了吧?

再一想到近来京中的流言,胡尚书当即面色一肃,暗自决定若是陛下因此怪罪虞衡,他非得好好谏上陛下一回不可。

别以为只有御史会来文死谏那一招,他也会!效果肯定比那没用的宋青云强上一万倍!

要是有人能听到胡尚书这会儿的心声,一定想给他一个大白眼。你和宋青云能一样吗?两人就不是同一等级的存在。宋青云就一沽名钓誉的御史,品阶也不高,讲道理御史这职位真不是什么容易干的活,成天不是参这个就是骂那个,满朝文武都得罪光,偶尔还得喷一喷皇帝,其业务之刁钻讨厌,让御史们的死亡率远超其他部门的文官。

其他部门只要你不瞎瘠薄搞事情,好好苟,苟到最后资历够了说不定还能安安稳稳升官养老,御史就不一样了,当御史的哪能没什么仇家,说句夸张的,满朝文武基本都是他们的仇家,还得再加上龙椅上坐着的那位帝王。

这种情况下,死上一个御史真不足为奇。就算他是死谏,基本也溅不起什么水花。但阁老就不一样了,尼玛阁老来个死谏,那怕是这皇帝犯抽没救了,才让阁老拼命来上这么一出,没死都能让皇帝名声蒙上一层大阴影,要是死成了,哦豁,史书绝对要记一笔。至于对和错吧,自有后人评定,但阁老作为文官的领袖级人物,真死谏成了,那这位皇帝在文官那儿的评价估计不咋地。得罪文官集团,嗯……这位皇帝的风评估摸着不会那么好。

胡尚书还在那儿胡思乱想,都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捞虞衡一把了,心事重重地进了御书房。

结果一进门,就看到景隆帝和虞衡相谈甚欢,二人手里还拿着一样金黄色的小东西,离得远了,胡尚书有点看不清那东西的全貌,瞧着倒是新物事,从来没见过。

景隆帝见了胡尚书,脸上的笑意更加浓了几分,等到胡尚书行完礼,景隆帝招手让他上前,语气十分欣悦,“爱卿你来看看,这是什么?”

胡尚书一听景隆帝这口气就把心放回了肚子里,他为官几十年,入阁也有十年了,对景隆帝的性格还是十分了解的,一听他这语气就知道他此时定然心情绝佳,胡尚书当即松了口气,又暗中瞟了虞衡一眼,看来陛下没被流言影响,自己不用费劲儿捞这小子一把了。

虞衡被胡尚书这一眼看得挺莫名其妙,自己干嘛了,这位阁老大人要用这种看烈士的目光看着自己?

不过这会儿胡尚书已经上前接过了景隆帝手中的玉米,仔细研究了半晌也没闹明白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正疑惑间,就见景隆帝伸手一指虞衡,笑道:“想知道这是什么,问他便是。这可是个好东西,爱卿听了肯定乐不可支。”

胡尚书心说下官自打得了红薯后,眼光早就高了不知多少,想让下官乐不可支,除非再给下官一样跟红薯差不多的东西。不然的话,有什么可值得吹嘘的。胡尚书只觉得在红薯的神仙亩产量面前,所有东西都变得索然无味。

然后,胡尚书就听到虞衡笑眯眯向他解释,“此物名为玉米,产量与红薯相差不大,现在就能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