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村有七十多户人家,六成姓康,往上数个八九十来辈,大家是一个祖宗。
有人伤心落泪,有人摇头惋惜,有人和康宏商量着什么,也有人盯着灶房,想着能不能留下来蹭顿饭
古氏见一直有人往灶房里看,明白了那些人的心思。她去告诉了赵氏,赵氏大骂了两句不要脸,推开门就来到了院子里。
她找到康宏,道:“里正,给有安办后事的银子我可给了你了,你找了这么些人来帮忙,我可没有多余的银子给。”
在村里,不管红喜白事,村里与之相熟的人家都会过来帮把手,主家留人吃顿饭,算是感谢。
康宏有几分尴尬,他其实也知道有人是来蹭饭的。
但都是一个村的,他总不能拦着人家不让进门吧。“我”
他旁边坐着的康延顺打断了康宏的话,“赵氏,你没有银子?那有安这些年挣的银子都被狗吃了?”
他用拐棍敲着地面,“二两?你拿二两银子就打发了有安,真是好不要脸!”
康延顺是族长,他比康宏大一辈,但只比康宏大两岁。
对于村里姓康的人家,他的话比康宏这个里正还管用。
赵氏不敢跟康延顺呛声,小声表达不满。“来了这么多人有几个是和有安关系好的,我也是没办法,我家没有余粮啊。”
康延顺故意提高了声音,好让其他人都听见。“村里人是来送有安的,跟你家没有余粮有啥关系,你真以为大家是为了那口吃的?”
“不是为了那口吃的,他们干啥总往我家灶房里看?”
院子里的吵嚷声小了许多,大家都看向赵氏和康延顺。
康悦然就站在不远处,被几个妇人拉着手安慰。她听着赵氏和康延顺的对话,面上装出几分窘迫。
她走到康延顺跟前,大声道:“大家肯来帮忙,我心里已经很感激了,所以,我们家不要奠仪,银钱布匹都不要。”
农户之家本来奠仪也没多少,现在就更少了,再说最终便宜的还是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