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了康熙递来的信,看过后,惊问:“这是谁写的?竟同我们商议的大体一致。”紧接接着又说:“不,比臣分析的还要深入一些。”

康熙没回答他的话,而是笑道:“里面提到,让主张招降的人负责后方粮草和领兵作战,他们为了表现自己当初的立场,只是自己的见解并不是想与朕对着干。领了朕的令,必会全力以赴。这一点,算是打心理仗,寻常人是能想到的。”

“她居然想到了使用汉人武将去打汉人反贼,这等魄力,不是鲁莽,就是对朕统治的大清国有信心。”

高士奇是汉人,用汉人将士是他提的议。有人同他想的一致,他急着想知道此人是谁。

“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的好,这是有目共睹之事。每人心里都有杆称,知道谁是谁非。得道多助,汉人们也是站在皇上这边的。”

迫不及待道:“皇上把他召过来,我们一起商议,怎么样才能让汉军给满军施加更多的压力,让彼此争功劳,借以调动全军的士气。”

康熙哈哈笑道:“朕暂时不能告诉你。”转话道,“上面写的关于叛贼子女的提议,老师认为如何?”

高士奇点头:“臣认为甚是妥当。打仗争斗,本就是男人们之间的事,女人们也闹不起什么浪花。留她们一命,是皇恩。”

康熙又问:“怎么安置她们合适呢?”

“上面写的就合适,入宫为奴。”高士奇道:“至于实际怎么安排,看皇上的心意。放在太后宫里,或是放在娘娘们宫里教养着,也未尝不可。等她们到了出嫁年龄,战事早就平息了,给她们许个好人家,也无人置喙。皇上也算是对建宁公主仁至义尽。”

康熙对他的这些话,未置是否。而是没头没尾的感叹了句:“朕就喜欢对朕有信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