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萧钦之骂人

一般而言,士族子弟都是一言带过,寒门子弟则是注意些,仪容仪表,谈吐、见识、书法,只要不是歪瓜裂枣,大部分都能过。

武进县排在八县之中,一个时辰不到就轮到了,又因萧钦之郡定排最高,故第一个接受询问的就是萧钦之。

郡衙小吏报到了萧钦之的名字,只见萧钦之起身,双臂一伸,自有清风拂来,衣袂泛泛,走到堂下,恭敬的行礼。

庾希近距离打量了萧钦之一眼,倒是少年英才,不过受人之托,须得行事,吟诵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刁太守和一干晋陵官吏皆点头称赞,与有荣焉,站在后面的族长接受着众人的道贺,其余才俊不禁叹服,前来旁观的富贵名流感叹有幸目睹名篇出。

庾希不动声色道:“此诗极好,我且问你,诗以言志,志在疆场乎?”

这是在挖坑了,晋人多以文人鄙视武人,一旁的刁太守一愣,隐隐有不好的感觉,却听见萧钦之答道:“为国尽忠,死而无憾。”

萧钦之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答了等于没答,没答却又答了,让人挑不出毛病。

见一计不成,庾希继续道:“此诗与《国风·邶风·击鼓》,背到而驰,谓之反,《老子》言:反者,道之动。二者何异?”

以诗意引出清谈,庾希一上来,就用《老子》里的著名问题考核,难度比之前的考核,陡然增大数倍不止。

明明就是过个场子,结果庾希貌似要来真的,这让大家感到诧异的同时,又多了一丝期待,期望着萧钦之一展名仕风流,毕竟在这个时代,相较于主流的“清谈”,“诗文”皆小道。

萧钦之早有准备,用《王弼注》解释道:“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

这个解释过于简略,未能窥其奥妙,庾希紧盯着,接着问道:“技只于此乎?”

萧钦之淡定如常,心想:“就知道没这么简单。”说道:“‘合诸科’于‘一言’,“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者、往反(返)之反,回反(返)也!此处二反并用。”

庾希再增难度,问道:“第二义,用《中庸》作答。”

“呼~”全场皆叹,这是动真格的了。

第一义很好理解,就是相反,违背的意思,难就难在第二义,且这个问题还横跨道儒,需要对“反者,道之动”有极高的理解,方才能引渡到儒家上。

族长萧清攥紧了手,心里十分紧张,刁太守面色不悦,正欲出言阻止,却见萧钦之不慌不忙,款款答道:“生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郑玄注:谓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

此处反古之道”意为“新政可从,“反”字,表示和古道相合,遵从古道,可作第二义解答,完美过关。

庾希紧追不舍,继续犀利发问道:“方才据你言,‘反’言遵言合,后之‘反’言违言离,此背出之分训,‘合诸科’于‘一言’用《老子》示之。”

就是还要萧钦之用《老子》的原句,来体现出一字二义,庾希既然这么问,自然有他的用意,萧钦之答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为正;“逝”者、离去也,违大而自异,即“反”;“远”乃去之甚、反之极;而“反(返)”者、远而复,即反之反,“至顺”即“合”于正。故“反(返)”、于反为违反,于正为回反(返)。”

“反”两义并用,且具有相反的意思,是为矛盾,在老子的辩证思想中,矛盾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运行的动力和生机,也是“道之动”的根据和动力,且认为它的运行轨迹开始是背离“正”而趋向远,远之极以后便掉转头来开始回返,回返是“反”之“反”,划了一个圈。

问答至此,萧钦之表现的很得体,不卑不亢,实则心里已经燃起了怒火。

刁太守轻咳几声,提醒庾希,可以收手了,岂料,庾希没在意,在没能把萧钦之难倒之前,又怎么会收手呢?

“萧小郎君,我这还有一问,可愿作答?”庾希含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