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多亏了某个“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科举选手,从会试到殿试这一步,那是不会再筛人了的。
而且,不出意外,名次那都是不会大变。
甚至,贾政殿试之后的名次都没有变化,依旧是第四十五名,反倒是贾雨村的名次倒是上升了一名,恰好就在贾政后头。
原本,名次上升了一名,那算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但是将自己的名字和贾政的名字放在一起,而恰好,贾政还在自己前头,这就让人不怎么开心了。
这游街的时候,贾雨村还得看着贾政走在自己前头,仿佛就这一生,自己都不能跨越横沟,赶上贾政一般。
这样的想法一旦诞生,贾雨村便觉得难受得很,心里渐渐的升起一些不平来。
凭什么自己这么努力,还是比不上只知道靠着祖上荣誉的贾政。
但,让贾雨村难受的还在后头呢。
原本,照着本朝的规定,除了前三甲以外,其余的进士们若是要进翰林院,那都得过了朝考,考得好,那才能进翰林院。
其余的人,那不是分到各部院当主事,那就是到地方上去任知县。
毕竟翰林院是顶顶清贵的储相之地,更有着非进士不入翰林院,非翰林不入阁的说法。
这天下的读书人,寒窗苦读,谁不为能有一天可以穿紫袍做宰相。
所以,除了板上钉钉进翰林的前三甲以外,其他的进士们谁会不想再考一回朝考,进一回翰林院,做一回清贵的翰林。
贾雨村也满心在这次朝考中能考的比贾政好,一雪前耻。
可偏偏,贾政他有个好家世啊。
贾政他爹简在帝心啊。
也就是贾政脸皮薄,要是搁贾赦那儿,贾赦在殿试的时候,就已经能抱着皇帝老爷喊皇帝伯伯了。
皇帝看到贾政这个大侄儿也在新晋的进士之列,虽说这个大侄儿的考卷实在是不能让他力排众议,让大侄儿做前三甲。
但是下一道恩旨,让贾政直接进翰林院那就是完全可以的了。
贾政直接就被皇帝安排进了翰林院,那么那朝考自然也就没什么必要再去考了。
贾雨村一心想着要在朝考上赢过贾政,可谁知道,贾政不用考了。
这贾雨村的心态能不崩?
而且,每一届能进翰林院的人都不多,不过十几人罢了,贾雨村虽然名次也算是靠前,却也没到这么靠前的地步。
自然是没到进翰林院的标准,只得进部院或者是外放。
贾雨村是自然不愿意被外放出去的,虽然在部院里也不过就是个主事,最大的几率就是被各种上官呼呼喝喝。
而外放出去,那就是一县之主了,能自己当家做主。
但京官向来就比地方官员要高上一些,更何况,地方官没门路之类的,怕是一辈子都只得在地方上兜兜转转了。
但像贾雨村这样有凌云志的,自然是不愿意直接就外放出去边缘化。
但凭着贾雨村本人,实在也不是有门路留在京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