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倾盆大雨许是夸张了些,雨势其实并不算大,但在人们心里的意义非同凡响。
天已经黑了,江宁城里,百姓们还在打着灯笼走街串巷,比过年还要兴奋,丝毫不介意被雨淋得湿透。
乡下,质朴的孩子们直接扑到泥里玩耍打滚,长辈们则抓紧时间搬出大大小小的容器来储备雨水。
这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雨,还是救命之水。
管越更是站在大雨里仰天长啸,激动不已,仿佛透过灰暗的天幕,已经看到了冲破云层的皎月之光。即使在黑暗和风雨中,亦无所惧。
在披着斗篷,带着皇后廊下看雨的的皇上心中则是太阳,燃烧着熊熊烈火的,不可阻挡的太阳。尽管他没有表现得像管越一样夸张,颤抖的手指和格外明亮的双眸也将他内心的激动暴露无遗。
几个当事人的狂喜之情就更加浓烈了。
雨还没下,巨鸢成功腾空之后,在一旁紧张盯着的煦和和薛谦便激动地朝赵玄跑了过去,几乎是扑到他身上的,高喊着:“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赵玄被爆炸的轰隆声震得耳朵有些不适,挠了半天,来回晃头,才听清二人在说什么,一咧嘴,也憨厚地笑了。
这是经历了无数次设计、无数次模拟、无数次失败、无数次重来之后才好不容易获得的成功,不光验证了煦和的理论,也让薛谦和赵玄对“大鸟”的设计有了更深的见解。整个过程中,三人的收获远远要比这场雨本身大得多。
回想最初,煦和是希望二人设计的木鸢能将自己制作的催雨的药剂带到天上,再散播出去。
实现这一点倒是不难——木鸢设计之始,薛谦的思路就是制造一个中空的,可以在里面放置东西,并能触动机关,自动释放的装置。问题在于木鸢本身的飞行性能都还不够稳定,无法作为成品应用。
于是加班加点改造木鸢就用掉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在此期间煦和反复实验了适合用来充当药剂的主要成分。
好不容易木鸢能好好飞了,在素帛第一次求雨之后的第二天晚上,他们也进行了一次试飞,可惜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煦和回去重新研究,发现可能是木鸢的高度还不够,又想让木鸢飞得更高。
可是薛谦通过计算证明,如今他们设计的木鸢已经达到利用空气滑翔能飞到的高度的极限,只能更远,不能更高了。
于是煦和冥思苦想之际,突然想起了自己实验火药配方的时候,火药爆炸,将石头炸得飞起来的场景,灵光一现,提出了要是再给它加一次别的动力试试会怎样的想法。
薛谦觉得可行,但赵玄觉得很悬。
果不其然,火药爆炸之后,并没有令木鸢向上攀升,而是直接把它炸得支离破碎,落在了地上。
为了改进这一点,摸索更稳定的爆炸方法,更坚固的制作工艺,三人又几乎不眠不休地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最后一个环节,便是把成功的两次实验中所用的小型道具都换成真刀真枪的大家伙了。为此他们特地带着杂役搬到了山上来,好方便就地取材,制造巨型木鸢。
一切都严格按照实验成功之时记录下来的数据,等比例地放大,计算工作由薛谦完成,赵玄负责指挥杂役建造并严格监督,煦和则在复核薛谦的运算,统筹所有人做工的同时等待合适的时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那几天里,他总是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观测,挺立山巅,时而捕捉风的脉象,时而观察云的气息,时而盘算星月运行的轨迹,看起来倒也有那么几分玄妙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