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第四十六碗汤(四&五)

“我说了,要跟妈妈一起去摆摊的。”郑嘉树起身盛饭,他们的早餐很简单,就是稀饭和馒头配酱菜,馒头是郑母自己做的,非常厚实顶饱。

最后郑母也没拧过郑嘉树,答应的不情不愿的,她实在是舍不得郑嘉树这么辛苦,这世上绝大多数的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胜过自己的生命,郑母就是其中一员。

她每天早上都要起早,先去批发市场找最新鲜的菜,然后用三轮车拉到她平时摆摊的菜市场,接着用水把满是泥土的菜洗干净摆好,然后就开始了漫长的一天。一天内最好是把所有菜都卖出去,如果卖不出去,第二天就蔫儿了,不值钱了。蔬菜的利润低的吓人,又不是每天都能卖光,所以她赚的钱并不多,勉强够温饱,想要生活的很好就不可能了。

郑嘉树一跟郑母一起出现在菜市场就引起了轰动。郑母虽然上了年纪,但仍然可以看出她年轻时的美丽,郑嘉树跟她长得很像,但有多了分斯文秀气,因为读书多的关系,总让人觉得这孩子特别好,到底怎么个好法说不清,但就是好。

郑母笑得很开心,左右的摊主跟她打招呼都夸她的孩子又漂亮又乖巧,郑母连连点头,还不忘告诉别人郑嘉树学习多么认真多么努力,听得别人羡慕不已。让郑母感到稀奇的是,她原本以为以郑嘉树的性格,肯定没法融入这么杂乱的菜市场,没想到这孩子嘴特别甜,而且还勤快,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周围的摊贩们就对郑嘉树赞不绝口,纷纷表示回家要教育下自己那不听话的孩子,要他们跟郑嘉树学习。

郑嘉树在水龙头边清洗窝瓜,时不时地看郑母一眼。她是那么善良朴实的女性,别人夸他儿子一句她就会露出高兴的笑容,这让郑嘉树的眼神变得格外柔软,他喜欢这些美好的人,虽然找不回自己的记忆,可是看到这些好人幸福,他心中就比吃了蜜还甜。

早上跟傍晚是最好的生意时间,中午就一般了。而是虽然有棚子,但夏天太阳特别大,菜很快就蔫的不像样了,郑母有点焦急,但是急也没有用。

因为今天郑嘉树跟她一起来,所以平时都是啃馒头配咸菜的郑母难得一次带郑嘉树下馆子。出了菜市场有条小街道,很多卖吃的,她带着郑嘉树去了一家馄饨店,要了三十个馄饨,自己吃了两个就不吃了,看着郑嘉树吃。

郑嘉树淡定地吃了大概有十个,推说自己肚子有点痛不想吃了,郑母看着还剩下的十几个心疼的要命,她其实早就饿了,虽然早上吃了早饭,但骑车搬菜都非常消耗体力。她吃的时候还不忘关心郑嘉树:“小树你肚子还疼不疼?待会儿妈给你买年糕吃,外头有家卖年糕的,大家吃了都说好。”

郑嘉树微笑说:“我已经吃饱了。”说着还拍了拍自己的肚子,“再吃就要爆炸了。”

郑母笑起来,他看母亲额头鼻尖满是汗珠,就掏出手帕给她擦了擦。

又卖了一下午,直到傍晚,人们都下班了,菜市场才重新热闹起来,郑嘉树脑子灵光,算钱非常快,经常郑母刚称好他就已经说出了数字,买菜的人也都很惊奇,他站在菜市场里实在是太扎眼了,十四岁的少年高挑斯文,虽然瘦弱些,但身上的气质却掩饰不住,干净的蓝t恤与七分裤,笑起来的时候眼角眉梢像是有阳光。

所以不少人都到郑母这儿来买,这恐怕是郑母最快收摊的一次,不仅菜全卖完了,而且还比平时提前了两个小时回家。她特别高兴,攥着手里的钱收拾了摊位就要带郑嘉树去买衣服。

她早想给孩子买了,就是手头一直没有余钱,也不敢乱花,她自己穿的还是好几年前扯布自己做的衣服,都洗的掉色了。

她骑着三轮车,郑嘉树坐在车里,母子俩沿着夏日傍晚的大街慢悠悠地骑回家,路上去了家服装店,郑母给郑嘉树买了两件新t恤,看着漂亮的孩子穿着新衣服,郑母笑眯了眼睛,仿佛一整天的疲劳都在瞬间消散。

晚上吃过饭,郑嘉树去到院子里把冰镇在井水里的西瓜拎上来,切开,老旧的电风扇吱吱呀呀的转动着,屋外还听得到蛐蛐的叫声,他和母亲坐在椅子上看电视。

第二天他是要回学校拿成绩单跟素质报告书的,所以没法跟郑母一起去摆摊。郑母原以为今天自己能一个人干,谁知道上午还没结束,郑嘉树就又来了。

她一看就急了:“你咋回来这么快?下午不用上学啦?”

“拿了成绩单就行了,我们放四十天假呢。”郑嘉树边说边拿过围裙穿上,把手里的成绩单递给母亲。“你看。”

郑母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接过郑嘉树递过来的成绩单,眼睛一亮,顿时笑容满面。旁边聊得来的摊主也都好奇地凑了过来,发出惊讶赞叹的声音。

“小树成绩这么好啊!”

“全是满分!”

“我家那小兔崽子要是有小树一半懂事就好了!”

……

郑母脸上笑开了花,她珍而重之地把成绩单贴身收好,对郑嘉树说:“虽然考得好,但是你可不能骄傲,谦虚——”

“谦虚使人脚步,我记住了妈妈,我不会骄傲的。”郑嘉树说,随意对路过的一个阿姨笑了一下。结果这笑容太好看,阿姨走过去又推着自行车倒退回来,要称点土豆。

郑嘉树露出笑容,他开怀一笑的时候会露出一颗很可爱的小虎牙。郑母把称拿过来,他都已经学会要怎么用了,找完零钱还不忘跟阿姨笑一个挥手说再见。

虽然摆摊卖菜也能赚钱,太是太累太辛苦,而且利润太薄,郑嘉树说想让母亲过上好一点的生活,并不是空口白话,他已经想好要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