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晋-江文学城独家发表
得中会元是一件令人羡慕嫉妒的事情,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值得庆祝的大喜事!
比起较为平静淡定的萧瑥,李居士就格外的春风得意,好像中会元的人是他一般,不过用李居士的话来说,那就是弟子中了会元比他这个做老师的中了会元还要让他觉得光彩高兴,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能教导出一个会元,甚至还极大可能会是本朝第一位获得大三元荣誉的弟子。
而他高兴的表现就是天天去找他那些老朋友们下棋,下着下着就装作无意间提起各自的学生,然后再无比得瑟的说出自己学生刚中了会元……
从李夫人嘴里听到李居士最近行为的萧瑥格外无语,他这位便宜老师这么炫耀都没有被那些老大人们给打出门来,看来老师与那些老大人们的交情当真不错。
不过得中会元萧瑥也不是半点感触都没有的,在这种无法使用他超强实力的古代社会世界,想要提高社会地位就要得到权力。他才只是一个会元,虽然前途光明但还未正式步入官场,可在李府居住的他就已经能够感觉到下人们待他更加恭敬,李夫人对他也更加关怀热情。
身为会元的萧瑥在此届考生当中名声极大,或许有同科考生嫉妒他连中两元内定状元,但在表面上无人不是妥妥帖帖礼仪周到的来道贺,毕竟在这个讲究同科情分的社会,他们身为同科考生,日后在官场上就是天然的利益同盟体,哪怕在这之前他们毫无关系毫不相识。
这届考生当中有好些豪门子弟,这些人为了开拓人脉时常举办宴会,而作为会元的萧瑥自然是必被邀请的。面对这种邀请,萧瑥是想拒绝的,然而他却不得不去,还是因为那所谓的同年情分。
其实萧瑥对古代这种同科考生就要抱团的行为有些不太理解,毕竟他最开始是现代社会长大的培养出的人生观,后来有穿越古代世界也没参加过科举。
在他看来科举考生这种行为就像五湖四海在同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都要抱团彼此互帮互助一样不可思议,以前从来不认识的人在考入同一个大学后,就因为参加同一年高考,就被归类成一个党派,实在有些儿戏。
而且不光如此,他们这届考生还要将这届主考官视为座师。就像现代的高考生把监考老师当做导师一样对待,实在让萧瑥感到无法理解,可在这个古代社会,这同年关系和座师关系是非常牢靠的利益共同体。
虽然不理解这种在他看来有些儿戏的关系,但这并不妨碍萧瑥去适应并利用它们。
在金榜出来之后的第三日,萧瑥这个会元带头与同科上榜的考生们一同前去张府拜见此届主考官张大人,毕竟张大人是他们的座师,这次拜见送礼也是潜规则惯例了。萧瑥还是第二次见这位张大人,第一次是在考场上与众考生一同遥遥看了一眼,这次倒是近距离接触。
这位当今天子的心腹大臣长相十分俊雅,即使现在都年近五十可以自称老夫了,也是个翩翩美男子,尤其是那儒雅的气质让人觉得他必定是个学富五车之人。
萧瑥是会元,所以有资格被这位张大人单独接见。张大人并没有看萧瑥送来的礼物,但对他的态度却十分和蔼,言语间赞赏之意颇为浓厚,还特别点出他写的那篇关于海禁的文章格外出彩。
在张大人面前,萧瑥表现得不卑不亢,面对赞赏,他谦虚的表示自己还需要再接再厉。这种虚心的态度谁都会装出来,但是否能装得像真的就十分考验演技了,而萧瑥的演技会差?
于是自认为自己看人眼力还很不错的张大人对眼前这位谦虚好学又有才华的会元十分欣赏,心中一动,又多透露了点朝堂上的事情。
萧瑥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底确实对这位张大人有了好感。朝堂上的有些事情不算秘密,但也得有门路有关系接触到那个层面才能知道,而李居士致仕多年,人脉虽然还在,但总归是不一样的。而且朝堂上的消息也得看是谁透露的,张大人身为皇帝心腹,他透露的消息必然隐含着皇帝的倾向立场,这就是隐形的好处了。
拜见过座师张大人后,萧瑥又忙于参加其他上榜考生举办的各种宴会,结交人脉,不过私底下也没忘了准备殿试。
虽然殿试不刷人只排名次,但他已经拿了解元和会元,若是因为最后一关的疏忽导致状元没能拿到手那多可惜多丢人啊。
殿试开始前,有太监来教导众位考生礼仪,这些考生中世家出身官宦之家子弟的都懂这些,但那些没什么背景的寒门子弟或者地主之家出身的考生就很需要临时好好教导一番礼仪,以免在殿试时面见天子御前失仪。
李居士作为过来人,早就想到这一点,将殿试时需要注意的全都教给了萧瑥。
不过萧瑥照样要跟其他考生一起练习怎么整齐三呼万岁。
作为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强者,萧瑥显然不会愿意给普通人皇帝俯首磕头,他只能用障眼法之类的小法术糊弄过去。
站在人群当中看着其他人练习怎么跪拜怎么高喊万岁的萧瑥心中轻轻一叹,他在完成男配心愿之前还必须待在这个等级森严的朝廷之中,早已习惯了站在最巅峰的萧瑥如今因为这个世界压制和任务要求不得不重新做一个普通人,慢慢的往权力中心攀爬,心中真有些不是滋味。
感觉到自己心绪有些不平静了的萧瑥连忙默念着修炼功法的口诀,很快情绪就冷静了下来。
殿试终于正式开始,萧瑥站在最首位,跟着领路的太监进入那威严的金銮殿。
看着这金碧辉煌的金銮殿,众位考生心中十分激动,就连萧瑥都忍不住在心中叹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寒门子弟晋身之道也只有寒窗苦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