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三线是哪三线

买活 御井烹香 2626 字 11个月前

山高了,路确实就是不好走,距离水路又太远,这和沿海的山区根本就不一样,沿海三道素来是河流交错之地,可以这么说,除非是真正深山里的驿站村落,否则,每个小村镇,它和王化的距离就是和最近一个水运码头的距离,甚至它和繁华的距离也只是到海岸线,到码头港口的距离,海运的廉价性,让所有商品的货运成本都被摊得很低,而这种和外界频繁交流,以及沿海三道作为买活军起家地的特殊,也使得当地百姓的见识不是别处可比——六姐就是在福建岛起家的,当时人前显圣,就光是岛船这事情,当时多少人是亲眼看到的?这些人可不就来自于沿海各州县吗?这些百姓哪敢和六姐对着干?六姐在他们心底,那言出法随的份量,会是如今这些村夫村妇能明白,能跟上的?

交通不便,那就要修路,路修好了,一切就好说了,六姐精神上的威严也好,兵力上的威慑也罢,都是顺着一条条的水泥路——现在也有些地方实验性地用沥青来铺路了——往各处去延伸的,可这一切就真就都卡在了交通上,交通不便,水泥运进来,离开码头之后,还有漫长的路程,这是要支付运费的,因为买地这里不征劳役,所以得给钱,可,钱也不是无限的啊,县里也要做预算啊——别说水泥路了,就连建房抹面那点量的水泥,在曹小力他们这的价格,也是比沿海足足贵出了四倍,这三倍的价基本都是折在运输成本里了。

路修不起来,其余的工业制品价格也没法跟着打下来,所以,越是基层的村官就越着急修路,这路修不好,他们就只能在村里消磨,浑身的手段无处施展,陪着一帮老农民斗心眼子,看着全都是违规甚至违法的事情,自己憋死气死。但事实是,还真就卡在修路上了,在会上,六姐提了一个恐怖的数字:30年,高达十亿级别的预算。这就是把现在新占之地的修路需求全都汇总在一起,现有产能,别的需求不供给,专生产各地修路所用水泥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所需要的金钱。

十亿,甚至还不只是十亿,是几十亿乃至上百亿……这数字听了都让人头晕,倘若不是六姐的态度非常平静,曹小力听到的瞬间就会绝了指望,认为村里一辈子都通不了水泥路了——

这要不是他看过仙画,见过那上头横平竖直的水泥路,结合转述中六姐那种理所当然的平静态度,建立起一种将信将疑的猜想:或许在不知多久之后的将来,别说官道了,就连村里各户人家的阡陌小道都能用上水泥……曹小力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会是个能解决的问题,但现在,他至少还维持着一点最基本的希望,那就是这问题大概最终必然还是会被解决的,所需要的只是时间,以及——必然的,大量吏目的心血与操劳。

一想到这点,他就觉得身子骨一阵阵地有些发虚,别的不说,就光组织修路队,其实都够刚毕业的村官喝一壶的了。要不是村级任职,对仕途极有好处,曹小力怕是刚到村里就想弃官而去,这会儿,他想到要去县里奔走争取物资,那必然的重重难关,也是腿肚子直转筋,说不出的畏难,而且,说实话实在也很难想象这到底该怎么解决——现在这逻辑就是卡在这了,后续呢?难道就是等,等到更多厂子建好?或者,搬?先把人口都搬出来,充实在交通便宜的所在,先发展那些地方?这也是一条路子,毕竟现在亩产量高了,能养活的人多了,也没必要住那么开……

他等到的,是一个‘工业小三线建设’的概念——说白了好像是一句废话,“交通不方便的地方,运输是最大成本,那就把厂子搬到村镇边上,这预算一下就降下来了不是?”

听起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甚至三岁小孩都能想到,但却恰恰是所有吏目都未曾想过的:这个工业小三线,分为基础厂——水泥厂、育苗育种基地,提高厂——砖厂、玻璃厂,特色厂——罐头厂、纺织厂等等。选址也是有讲究的,以人口分布和交通居中为两大标准,也就是说,人口过万的县城,在单程五天的脚力辐射范围内,必须要有一个水泥厂,一个育苗育种基地,提高厂可放宽到十天脚程距离,每个州县提倡发展一个特色厂,除开罐头厂、纺织厂之外,还有菌菇园区、饲料厂、马口铁厂等等,因地制宜,考量自身优势以及周围市场,争取做到自给自足,和周围州县互通有无的基础上,还能向外远销,形成新的拳头产品!

“可是……如果以这个标准的话,那很多厂的选址就只能在荒地里了呀——”

这个认识也是这十几年来逐渐才产生的,因为对地图的教育在敏朝是完全缺失的,只有曹小力这样的新吏目有能力看得懂等高线地图,并且能在地图上做标注,于脑海中对应到具体的画面。老式吏目谈到这种选址标准,是完全糊涂的,只有找人把地选好,带他去看才能做出评价。曹小力只需要这么一句话,再把他办公室里常备的州县地形图拿来,摸索片刻就能找到大概的选址区域,并且下好判断,“全是荒地!甚至很多在山区!”

“缓坡山区就不能建厂了吗?荒地就不能建了吗?”和他唠嗑的邻村村长郑途,和他抬杠起来了,但也明白曹小力的意思,“至于说建了以后有没有人来——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没准到时候,六姐脑筋一动,把重刑犯拉来了呢!再这样下去,各地的重刑犯怕不是都不够用了,没准以后连小偷小摸都算重刑犯,都往各处送,不然可填不上这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