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由就嗫嚅着问道,“如此一来,日后民间的教徒们,对我们或许就不会像是从前那样友好了,我们做事也不会和从前一样方便……”
“任何事都是有代价的,舍不得方便,济州府那一夜的惨状就是要付出的代价——这代价不是你付,不是我付,是敏朝的百姓们付!”
谢双瑶冷冰冰地说,“好,就算愿意付这个代价,现在我们能消化得了这些城市吗?你怎么去管?派多少人去接收?怎么运输物资,怎么有效管理?那些城市是姓谢,还是姓白?到底是属于拿下这座城市的白莲教徒,还是属于我谢双瑶?”
“就算他们都服管,不用杯酒释兵权了,直接全自杀好了,留一个权力真空给我们,我问你,光一个南洋,就抽调走多少干部去,新的干部还在培养,你从哪抽调?”
“自古以来,农民军起义犹如野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是因为大多统帅都没有战略定力,咽不下去的东西,还总是吞进嘴里,噎死都舍不得吐出来。”
“但,大家要记住一点,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不是由局势决定,不是由所谓的朋友决定,而是由我们自己决定——丰饶县那样成功的,有组织的情况先放在一边,运河沿岸的暴.乱必须制止,我谢双瑶还不至于要靠一个瞎扯淡的谣言来攻取城池,有些地方,我不去取那是因为我还不想要,轮得到别人给我做主吗?”
没有人敢反驳了,马脸小吴飞快地起草了一封文书,递给谢双瑶签字,谢双瑶签字后交给通讯员小夏,小夏立刻起身,“我现在去总台!”
总台是专门设在一间屋子里,由太阳能发电和柴油发电机同时供电的一个大机器,它日夜不熄的运转,每时每刻都有两个通讯员值守,不过十五分钟,云县的决定,已经原滋原味的传递到了京城使团这里。谢向上等人也是直到此刻,才知道原来运河两岸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京城还沉浸在灾后慌乱的气氛中,没有完全解脱出来呢。
他立刻拿着文书,带着对讲机,去别宫求见——紫禁城在灾害中受损得比较厉害,现在皇帝更是搬不回去了。谢向上也不求和皇帝面谈,而是直接给王至孝递了公文,慎重道,“王兄弟,如今看来,这谣言灾害甚广,不可不慎重处置,如今,仅仅是顺着《国朝旬报》,以及运河商船,散播到运河两岸,就激起了这般民变。消息总会扩散到内陆去的,到得那时,只怕刚宁定下来的州府,又要陷入动乱之中啊……”
王至孝草草浏览了那札子一眼,也是陡然色变,请谢向上在花厅稍坐,转身匆匆而去,谢向上这里,也是深深地呼了一口气:他特意带来对讲机,就是预备着皇帝可能要求和云县通话,或者和济州府的办事处通话,不过,事是真的,并不怕查问。谢向上只是在乘着这个机会,仔细揣摩军主的战略意图:
吃不下的地盘,维持稳定比乱着好,这道理谢向上是非常明白的,尤其是出使京城之后,他的眼界更开阔了不少,此刻他可以理解军主的意愿,与其各地割据,养着自己的土皇帝,不如全归在敏朝治下,将来转化、统治也更方便,所以,这件事军主会如此处置,并不奇怪。
但是,是不是在这件事里,买活军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呢?这也未必,关键是要看此事到底有多严重,而敏朝还有多少手段能够用出,还有当权者的思考逻辑——最后这点,实际上是最重要的,谢向上再一次发觉,活死人和敏朝人,虽然都是华夏百姓,但是思考方式有极大差异,他确实无法理解,为何一个简单的,原因无法明确的灾害,能引起这样大的动静,不但朝廷非常当一回事,就连民间的反应,也在在证实了这一点——连百姓们都认为,这灾害是足以动摇敏朝统治的不祥之事。
不就是爆炸吗……药火库不炸才怪呢……
他是这样想的,但谢向上无法改变别人的想法,当‘别人’的数目足够多时,他倒反而成异类了,谢向上预估了不少朝廷的反应,但是,他也没想到事情会这样进展——王至孝消失了小半个时辰,再出现时也没有质疑买活军消息的真伪,而是小心翼翼地问他。
“使者,对于王恭厂一事,买活军那里,可有什么见解吗?”
实际上,买活军并没有什么见解,除了救灾那天之外,他们根本没去事发地——毕竟要避嫌么,这一点,王至孝也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很快又继续问。“倘若……倘若我朝廷邀请买活军派出干员使团,前来京城,调查此案始末,并在《国朝旬报》、《买活周报》上联合刊明……贵使认为,这样的做法,六姐能答应吗?其、其中,存在困难吗?”
竟是要借买活军的权威,来安敏朝百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