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乡里的考试,就有资格去军校了,参加军校的路费什么的,都是县里负责的,邓范只要按时去县里报名就行了。
当然,现在襄阳还没有军校,因为襄阳毕竟更靠近前线,不过不少郡的治所都已经有军校了,各地武工队的成员有不少就兼任了军校的老师,反正是初级军校,他们足够了。
至于邓范要不要改名字,将来发展如何,王易却不想干涉,他坚信好的体系是一定会让好的人才出头的,如果邓范在二十年内都没有能够出头的话,那岂不是他的治下还不如司马懿的治下了?
在拿下徐州和扬州之后,王易对到处去收拢人才这种事情,已经显得很淡然了--实际上在徐庶刘晔之后,他就很少亲自碰到什么大才了,可是随着考核体系的逐渐深入人心和刘备势力逐步强大,那些扬州徐州的人才,就那么自动地冒出头来了。
这就是一个成熟健康的体系,自己拥有的能力。
事必躬亲这种事情说起来只是悲壮,并不够科学。
王易这几年其实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一个成熟的整体在铺垫。
结合现状和他从后世知道的一些政治体系,创造了选拔人才机制和官员晋级淘汰机制之后,整个体系现在来说,是可以顺利运转的,毕竟这是乱世,大家都知道要让有能力的人去做事才行。
中华大地上,从来就不缺乏人才,甚至人才还要经过激烈的斗争,才能够站上更高的位置。
好的体系能够减少内斗,让优秀的人才把精力放到更合适的地方去。
比如现在诸葛亮就干得很不错。
他在江陵,一边学习,一边教授。
他教的都是理论知识,而他的学生,都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很强的人。
没有动手能力的,都会从他这里学一些理科的基本道理,然后就毕业了,然后就可以去各地教授当地的那些工匠这些知识。
想要深造的,就会通过考核,到诸葛亮这里来继续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