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年节, 就是春闱。
这就是未来的国之栋梁,朝廷肱骨啊,有意储位的皇子们眼都绿了, 像恶狼垂涎鲜肉一样盯着这批举子,意图收入麾下。
尤其是自认有文人风骨的三爷,更是踌躇满志, 将这些学子视为囊中之物。
崔蘅跟四爷嚼舌,“三爷他这么……嗯……不羁, 康熙爷就没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子嘛,没有步入官场前,总是慷慨激昂, 针砭时弊,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其实就是聚在一起喝花酒, 在他们眼里, 满朝文武都是酒囊饭袋,尸位素餐,没有一个为这个国家着想, 都是些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 所以等他们封王拜相,一定还给百姓一片朗朗青天!
说得真棒!三爷为他们鼓掌。
宦海沉浮,能在朝堂屹立不倒的都是成了精的老狐狸,别看一个个和皇子们有说有笑的, 真站队的那可没几个。索额图和纳兰明珠那是被康熙逼着站了队, 结果一个告老, 一个荣养,都属于晚节不保。
康熙连太子和大阿哥都不满意, 怎么可能看得上读书读傻了的三阿哥所以哪怕这段时日康熙再捧着三爷,大臣们也只当自己老眼昏花看不见康熙的示意,不是在疯狂的请复立太子,就是在疯狂的参四爷,指责他丧心病狂,竟然以势压人,不讲武德。
没人看好三爷,三爷在吃了无数打哈哈后,醒悟了。
都看不上爷是吧?那爷就从新科进士里亲自培养心腹,你们就等着被挤下去吧!
于是三爷广纳贤才,颇有孟尝君食客三千的风范,王府灯火彻夜不熄,三爷亲自与那些学子高谈阔论,畅叙闲情。
虽说会试已经结束,举子们停留在京城也只是在等成绩出来,没有了科举的压力,那是肯定要以文会友,结交人脉的。皇子和大臣们也确实会邀请一些看得上的,觉得未来可期的学子们来府邸做客,或为仕途,或为姻缘,总之是带着功利性的,但大家心知肚明,来往也恪守着那道线,毕竟天下英才都是皇帝的,谁都不会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