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人王这一生,可谓商贾奇人。
谁曾想到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居然能一步步走到绸缎大王的地位。旁人现在看到的都是他繁华又昌盛,可人家一路走来背后的辛酸和艰苦却无人知晓。
大儿子韩起,十几岁就跟着韩老爷子学做生意,经年累月积攒了很多管理商铺的经验。近两年他总想着把生意再做大做强,他规划的商业版图里不仅仅是绸缎生意,还包罗了诸多其他板块,只是那些是韩老爷子不愿意涉猎的区域。
人年纪大了,就想固收基业。韩家价格公道也是赢得客户口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韩起总想籍着新样式和金字招牌,抬高价格。谢老爷子本分为商,一直不同意。因着这些新旧思想的碰撞,父子两个有些不愉快。
二儿子韩回是个温吞性子,平日里少言寡语。他不爱琢磨生意上的门道,只一心铺在绣工活上。谁也想不到看着五大三粗的韩二公子,铁铮铮的一个精壮汉子,居然像闺房女子似的净爱些针线活计。不过话说回来韩回小的时候聪明伶俐,活波好动,也喜欢舞刀弄枪。但自从父亲从大理回来后,他就跟转了性一般,就此迷上绣工手艺。
为了改掉他的嗜好,谢老爷子真没少请师傅。
各行各业的师傅请进门,武术高手、教书先生、高山流水的琴师、能工巧匠的手艺人。花费不少,可到最后啥也没整成。
武术高手教射箭,韩回低头看着绣到一半的百鸟朝凤图,抬手就把绣花针掷了出去。高手跑到靶子前面观看,一根细细的针只余针屁股在外面,可不是正中了红心吗?
高手羞愧难当,当即自请离去。
教书先生教诗文,刚把诗文写在面板上,一遍教读还没下来。韩回这边把手中的扇子摊开来展示,先生定睛细看,扇面上绣的可不就是刚才的诗文吗?
先生瞠目结舌,山羊胡子一翘一翘的,甩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