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第七十九章骊嫘

孰能不朽 都广建木 3116 字 2022-09-29

“你可知白帝当年为了编纂《大荒经》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耗费了多少年月?”

“我没要求你一口吃成胖子,能收集多少是多少。”

“那倒是可以,还有什么?”

辛筝想了想,回答:“暂时没了,以后想到再补。”

我希望你永远都没有需要补充的,骊嫘心说。

聊完了正事,辛筝带着八卦与好奇的问:“重归故国感觉如何?”

骊嫘闻言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一群废物。”

骊国曾经多么繁华,冀西与冀中有哪个国族敢不来朝觐,如今却....她老子死了还没十年呢,能将骊国给折腾成这般,都是人才。

“有没有想过抢回那个本该属于你的位置?”

骊嫘不由审视的看着辛筝,不确定辛筝这是否在试探自己。“不想,见过天地的辽阔,我已无法回到过去。”

抢回那个位置又如何?

这辈子也不过是一个诸侯,哪怕是想统一冀州,冀州这局势,至少也得三五代人持之以恒才能做到。

辛筝有点遗憾,彻底放弃了让骊嫘当鲶鱼的心思。

花了两天时间将怎么征粮怎么推广甜象草与圆葱的计划给定好,辛筝与骊嫘便分头行事了。

脚帮虽是做的好事,明面上却不能与辛筝有关系,甜象草与圆葱推广开来太容易收拢民心,做为一个诸侯与人臣,民心在身,鸩酒离辛筝也不远了。

反倒是骊嫘没那么多顾忌,骊武侯之女,哪怕她得民心,她的性别也决定冀州的诸侯想娶她多过杀她,而王,更不会在意骊嫘。

骊嫘在冀州混得非常如鱼得水,因而很轻易的从许多贵族手里借到了足够的匠人与奴隶制作农具,农具的图纸全部由辛筝提供,望舒提供的民用工具设计图她全都记得牢牢的,倒背如流,花了三天时间便全都画了出来。

骊嫘只需要付出一些匠人与奴隶的口粮,甚至连口粮都没花钱。

骊嫘让匠人制作了现在都还从冀西传播过来的石磨,开了磨坊。

麦子是贱食,却也是人族最重要的主食,大部分人族一辈子都吃麦子,但麦子难嚼割喉咙,味道还难吃,但凡有别的选择都没人愿意吃这个。

石磨可以解决麦子的所有缺点,虽然磨坊磨麦子会收粮食,但哪怕不为了对自己好点,家里有老人也得考虑一下老人,老人的牙齿委实嚼不动麦子,而不进食,离死也不远了。

骊国这些年虽然衰弱了,但骊武侯时积攒的底子实在是太厚了,如果没什么大的意外,吃老本都能让骊国吃三五代人,因而都城仍旧有十余万户,积少成多。

骊嫘不仅解决了工匠与奴隶的口粮问题,还小赚了一笔。

空手套白狼的最高境界大抵就是如此了。

大量的农具被生产出来租给农人,农人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腾出几亩地为骊嫘提供甜象草与圆葱——骊嫘也是这会儿才知道辛筝出来打仗竟然还带着大量的牧草和圆葱种子。

为了调动农人的积极性,骊嫘还许诺提供的甜象草和圆葱品质好的,回头优先租牛——牛马从辛原送过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没人规定不能提前打白条。

比起骊嫘的顺风顺水,辛筝征粮就有点小阻碍。

都不想给粮食。

辛筝最终无奈表示,好吧,那我回去了,我会如实禀报王的,让王换人来征粮。

至于换新的粮官还是换军队,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辛筝当然被拉住了,然后被迫听人哭穷。

辛筝:哦,你穷,你没粮,我知道了,我会和王说的。话说你能放开我袖子吗?我刚上身的新衣服啊,还准备穿三五年呢,你眼泪鼻涕都沾上去了,让我以后还怎么穿?

一番闹腾,最终达成了共识。

粮食,肯定要给,不给王师可能就掉头来找麻烦了。

但,诸侯们穷啊(信者自信)。

辛筝最终退了一步,她要的粮食必须带回去,但可以将一部分换成麦。

麦是贱食,贱者食麦,贵者食粟,同等重量下,前者比后者廉价不止一倍。

哭穷的诸侯们思考了片刻,最终答应了。

辛筝征到了四百万石粮食,非常佩服的发现其中至少一半是麦,不算太没脑子的是,诸侯们虽然将半数的粟换成了麦,至少没往里头掺沙子木屑,四百万石粮食是实打实的四百万石,否则她就得杀猴儆鸡了。

骊嫘问:“虽然没掺沙子木屑,但两百万石的麦,你确定王师的那些贵族和甲士们吃得下?”

徙卒也就罢了,本来就吃的野菜和麦,不会挑,但贵族与甲士们平素吃的可都是精细处理过的粟。

“我走的时候有让王师准备足够的石磨,麦子磨碎了口感很不错的。”

“贵族和甲士们不会接受。”

“那说明不够饿。”

骊嫘懂了。“这么多粮食,你要怎么送回去?漓水遇到赤山后折向西南,不流经冀西的,冀西与冀中之间的道路,应该容纳不了如此多的队伍。”

慢吞吞的走回去,四百万石粮食能有十分之一送到军营都算辛筝能干了。

辛筝想了想,问:“我记得,冀西是有河流流入冀中的。”

骊嫘点头。“是有几条,大部分在岷山附近汇入了漓水,少数继续往南,或入漓水或入赤水,你想利用那几条河流?那至少也得绕到岷山那边去。”

“修个渠就不需要绕了。”

骊嫘悚然的看着辛筝。“修渠很耗费人力物力的。”

辛筝反问:“和慢吞吞的走陆路哪个更耗费人力物力?”

“水利耗时很久,我怕你修好了渠,战争也已结束。”

“耗时长久是因为不能无所顾忌的投入人力,若是不惜人力,不计人命,一年修好渠又有何难?”

“你哪来的人?诸侯们刚给了你粮食,不会再给人的。”

辛筝反问:“今岁雪灾制造了多少流民?”

骊嫘仿佛看到了一条积满白骨的河渠。

作者有话要说:基建很重要,但在古代搞基建,尤其是水利,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血/肉工程,死亡率很高的。

重体力活,老百姓还常年营养不良,干得久了不死都没天理。

辛筝比别人好点,她认识青婧,从青婧那里学了很多的生物学知识,最重要的是她愿意为民夫花钱让民夫吃肉,补充营养,尽量降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