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定国安邦,那,这一块或许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想到这里,崇祯冷着脸,重重在官字上一笔划去,将这个字狠狠划掉。
官,在崇祯的眼里,几乎就没有什么好印象。
无论是早期的糊弄皇帝甚至操纵皇帝,还是之后的层层压榨贪污,亦或者最后的投降卖国,都让崇祯相当厌恶。
“要继续坚持,不能给以往的官员体系留下生存的空间!”
崇祯直接据此定下一条准则。
官员的作用,本就是代天牧民,既然吏员,嗯,现在称为九品村令,也可以直接管理百姓,甚至效果更好,那么崇祯自然没有必要重建那套让他厌恶的体系。
以前的官员体系,等于直接将每个位置都放满官员,然后让这些官员一个管一个,从上到下管理国家。
而现在,崇祯所塑造的体系,却不是如此。
村令体系,不是从首辅或者首相开始,而是从最底层直接与百姓接触的吏员开始。
算起来,崇祯当下建立的体系,是直接从下往上搭建,先在底层扎根扎稳,然后再往上一层层根据需要来增加。
这样一来,虽然搭建的速度显然比之前的官吏体系慢了不知道多少,但是却能保证对底层的洞察以及确保没有冗余官吏。
当然,这套方法的坏处便是,在更上层的官员没有搭建起来之前,崇祯必须将所有上层官员需要完成的工作,都由他这个皇帝来承担。
若是皇帝本人没有高效执政的能力,或者熟练的执政技巧,那么必然的结果便是整体体系的运转失灵。
相当于在一开始的时候,对皇帝本人处理政务的能力要求极高。
而旧有的官僚体系,则从一开始就可以做到所有的事情都有官员掌管,皇帝只用安排事务以及问责就好。
这样的情况下,哪怕皇帝只会打仗,也完全可以保证朝廷平稳运作。
“绅”
崇祯开始斟酌这个字要不要留。
绅,这里指代的是村子里的族长或者乡绅。
以往的时候,朝廷便是通过管理他们,以此管理乡村的。
崇祯当然不是在思考是否让乡绅们再替代村令,而是在思考,要不要给乡绅的存在留下活路,亦或者,直接堵死乡绅的生存条件。
犹豫几秒后,崇祯终究还是直接在绅字上,以笔划过,将其划掉。
“既然以村令为主的体系能够定国安邦,那这些乡绅们,便为国牺牲吧!”
乡绅在功能上,到底与村令重叠的地方很多,但是偏偏又会对村令执法产生掣肘。
若是允许乡绅的存在,那么在村里保有声望威势的他们,就会对村令的执政造成坏的影响,甚至让村令执法之前必须得到乡绅的认可才能正常执法。
尽管乡绅的存在肯定也能为村令体系提供监督的作用,以及能配合村令更好调度人手,但是终究还是弊大于利。
这一划,便是在崇祯心中划掉了乡绅们存在的空间,从此之后,他制定政策,都会限制掉乡绅存在的可能,以保证村令体系的贯彻。
这样梳理之后,崇祯对自己做出的这套体系有了更深的了解,不由喃喃道:
“村落之中,终究只该也只能有朝廷的声音。”
既然如此,那崇祯便打定主意,之后就算对体系进行修改,也一定保证村令体系在底层的话语权。
甚至,等春耕结束,他能抽出手后,城池之中的新体系,也应当做到同样的掌控效果。
不过,这肯定都是后话,当下,还是得先好好分析清楚村令体系为何如何起到定国安邦的效果。
其他拓展延伸之类的事情,眼下先不考虑。
于是,思考之后,崇祯又在白纸上写出了一个大大的农字。
在他看来,村落为什么需要管理,为什么需要重视?
自然是因为这直接涉及到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