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定国之功!

“陛下”

崇祯原本只是象征性的提一句,并没有指望他们能够有人当真进行回应,结果没想到他的话才刚刚说完就有一名匠人主动站了出来。

此人正是那名年岁最轻的工匠。

“陛下,草民有一想法,不知可否讲述?”

“讲吧。”

看着其他七人仍然拘束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敢动,甚至连头都不敢抬,而这个匠人却能够鼓起勇气站着继续说话,崇祯对他也有了一点兴趣。

被崇祯直视着,这个年轻的匠人也明显相当紧张,但深吸一口气之后还是顺畅地将自己想说的话说了出来:

“陛下当前的想法,可是以最快的速度,让工匠们生产最多的农具?若是如此,草民有一想法,或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嗯?你说。”

尽管这名匠人的说法和崇祯的想法并不完全相同,但若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生产足够多的农具,那哪怕农具的效果只是寻常,倒也足够将目前的粮食产量进行提高了。

毕竟哪怕是京城城郊的那些农民,家中的农具数量往往也是缺乏的。

从之前崇祯让村令们在村子中统计的情况来看,能够有全套农具的,只怕一个村子里都找不出几家来。

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急缺的农具,而且这还仅仅是春耕阶段,相当一部分农具,当下并不需要用的情况下。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只要将农具普及,就能够让他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不知陛下可曾听闻秦时的锻造模式?在先秦时分,当时的军械锻造,并不是以一名工匠自己完成所有部分的制造,而是将完整的锻造过程,分成了一个个阶段,然后每个阶段都安排专门的人手进行打造。”

“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每个步骤都被单独分了出来,所以就相当于是庶民工匠在同时打造了一样军备,所以效率极高。”

“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锻造出来的军备,尺寸大小等各个方面几乎都不会有太大差异,品质上都能达到相当好的程度,合格率极高。”

“陛下草民,自家铺子里,就尝试用这样的方式打造铁器,这般情况下,仅仅以小人学徒以及小人自身这六人之力,一天下来就能生产出一般铁匠十多个才能打造出来的数量!”

刚开始说的时候,这名匠人还明显有些紧张,但是随着讲述,他便越说越流畅,等说到最后几段的时候,他甚至都有些亢奋了起来。

“秦时的体系?”

崇祯听了他的话,微微一楞。

尽管他平日里学习也相当刻苦,涉猎的知识也不少,但是秦时的工匠体系这样冷门的东西他还真不知道。

这名匠人所讲述的内容,他大致能够听懂,不过,仅仅是将原本连贯的步骤分拆出来,就能够产生更高的效率?

这他还真有些不相信。

不过,毕竟他对工匠这一块不了解,而且既然这人说得这么确信,还第一个站出来向他讲述自己的想法,不管可行性如何,这个表现便值得奖励。

毕竟,做事总比不做好。

当然,崇祯到底还是觉得这说法有些奇怪,当下不好查查先秦是否有这般的说法,他便开口回应道:

“朕让人配合你,你且先找三十个工匠试试你的法子,就以打造农具为先,若是效果好,朕便让你以此搭建一套班子出来。”

那年轻的匠人连忙诚惶诚恐地道谢,崇祯冲着他点点头,却不再看他,而是冲着周遭的其他工匠开口说道:

“你们也是,若是有什么想法,也可单独上奏朕,朕也给你们一个机会。不过记住,当下的一切行止,都要以农耕为核。”

七人听了崇祯的话,慌忙应诺,但是却并没有人再提自己的想法。

崇祯对此倒也不奇怪,临走前,又强调了一声三日给不出办法,便会被法办的要求之后,便再次朝着御书房赶去。

如今的他不用再上朝,于是每天除了休息以及吃饭之外,剩下的时间基本上便全都扑在了御书房中。

在过往的大明,勤政努力,都是为了能够将已经不断滑落的大明国运挽回,处理各种各样的烂摊子,解决各种各样不仅艰难,而且还不可能真正处理好的事务。

但是在现在的大明,他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在直接或者间接让这崭新的大明朝变得更加美好、变得更加有序。

在每一天都有充足信息反馈,清楚知道自己昨日或者之前的决策,起到了怎样结果的刺激之下,崇祯可谓每天的政务都处理得干劲十足,激情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