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面上并无什么表情,淡淡地讲着。
闯贼李自成一直不曾出现,看似让山海关无甚压力,但是实际上在谈判上对他们反而是坏处更多。
叫价这种事情,永远都是人多才能竞争,竞争才能出高价。
只有一方买一方卖的情况下,价码自然不可能迅速提高,只能如同水磨一般慢慢地往上加。
毕竟,此时谁更急,自然就越被动。
山海关当下还没有闯贼进攻的威胁,看似并不急,但是问题在与,无论是从闯贼一方考虑,还是从道义生存的方向考虑,山海关军众,与这大顺都必然有战。
从他们认为的李自成角度来看,打下京城之后,南下自然更加富裕,但是就在头顶之上,便有数万不属于自己的大军,他们能不打吗?只要这支军队没有死,没有降,那么大战便不可避免。
再从道义和生存的角度来看,他们无论如何都是大明的军队,每一个将领世受皇恩不说,军队的补给军饷也都是大明给的。
如今京城失陷,他们一时不出兵肯定可以,但要是一直不出兵,除非他们自立,否则道义上一定说不过去,届时他们如何自处?底下的军民如何思虑?到时候士气不战便衰落得不要不要了。
此外,当下的军粮物资肯定是足够的,但是只有这么一小块地盘的他们,肯定不能自给自足,那么犹豫得越久,他们便越发坐吃山空。
可以说,短时间内,他们可以拖,但是时间一长,他们便是必败的危局!
而满清呢?拿下山海关固然是相当重要,甚至关乎国运之事,可是一两年,三五年拿不下都不是事儿。
而且,满清大军存在本身就是对山海关明军的压迫。
这般情况下,又怎么可能开出让山海关,让关宁军,让吴三桂满意的筹码?
对于山海关的众人来说,联合清军抗击闯贼,保持自身的独立以及对军队的掌控,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只是小恩小惠的所谓赏赐,以及毫无实际价值可言的封赏,显然不足以让他们做出献关的决定。
如今的山海关众将,没了京城需要支援,所需做的唯一一件事情,便是为变成孤儿的自己找个爸爸。
既然满清诚意不够,那么,今日的军议,又注定徒劳无功。
但是,临近军议结束,突然有传令兵火急火燎地赶到了门口,吴三桂经提醒看去,来人还是他关宁军的人。
正好当前军议也没什么要事,索性挥手让他进来,问道:
“有何军情要报?”
传令兵直达他这个将领,显然是军情。
果不其然,一进大门,冲着吴三桂行礼之后,传令兵急速开口:
“将军,南面探马发现三千骑兵朝着山海关飞驰而来!”
三千骑兵?
这是闯军的先头部队?
吴三桂眉头一紧,便听传令兵接着讲:“根据我方探马所见,这三千骑兵皆是明军打扮,所树的旗号为徐字旗!”
三千大明骑兵?徐姓将军统帅?
“将军这其中必有问题,怕不是闯军假扮!”
军议之中,关宁军的将领当即开口提醒。
徐姓将领且不说,三千骑兵,这哪里是京城明军能够拿得出来的?
在闯军攻打到京城之前,京畿地区的情况,他们都有情报了解,闯军围困京城之时,京城中的骑兵,满打满算恐怕也就一两千人罢了。
此刻一支单独的兵马便有三千骑兵,这明显不是京城的队伍!
“京城沉沦,武备库自然也落入闯贼之手,三千套骑兵装束并不难得。以这副装束前来,闯军这是想要诈城?”
“依我看来,必是闯军见我军久不增援,以为我军还不知道京城失陷之事,准备突袭我军!”
“会不会是前来招降?身穿明军装束,至少沿途不会引起我军冲突。”
吴三桂不开口,其他将领自然相继说出自己的看法。
而听了这些军中将领的想法,吴三桂心中也有了构想:
“那支队伍当前离山海关还有多远,什么时候到?”
“回将军,这支骑兵疾驰不停,当下已经在山海关外百里处,应当半天就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