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联合起来寻找魔鬼

也就在周绘敏忙于她的专辑几个大城市新华书店签售的时候,颜旭则是应胡启明的邀请来到了北影厂。这处位于北三环的工厂,也是中国电影的三大拍摄基地之一。

看着北影厂的大门,颜旭可是有些感慨万千,他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出入这大门,也曾经在这里帮助剧组挑选群众演员。现在的北影厂外面还没有那么多群众演员在等戏。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形成这个市场,这个时期的北影颜旭也听闻过一些,在群众演员不够的时候,整个厂里面的工作人员还有一些家属都会被拉壮丁。不像是后来那样,门口等着的群众演员们就是十几个剧组同时开戏也用不完。

进入到了北影厂的里面,这里还是很空旷的,很多的摄影棚还没有开建,就算是进入大门之后位于左侧的荣宁府也是刚刚的建成。还是那么的新,甚至没有开始向游客开放,当然现在也许还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个财源。

现在虽然依然是北影的辉煌时期,但是没落已经开始不可避免地出现,观众们逐渐的把目光转移到电视上面,也让整个观影市场的人数剧烈减少,一些影片已经呈现出了一种艰难收回成本的状态,所以他们也开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还有尝试。

对于颜旭这个资本家,北影厂还是给了足够的重视的。不但厂长胡启明亲自的在厂门口迎接,而且颜旭还见到了北影老厂长,已经七十岁高龄的王洋。

胡启明的接任正是北影厂内部改制的一年,电影业被定xg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开始duli核算、自负盈亏。国家每年给予各厂一定的流动资金辅助生产。由于电影业利润的分配处在倒勾。每年380万的下拨资金根本的就支撑不住北影厂的拍摄,北影所需拍摄资金与下拨流动资金的差额将近千万。

制片厂年年亏损,还贷无力,银行态度消极。使贷款制片制也遭遇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寻找系统外资金成为制片厂的唯一出路。

同时因为电影局派出多个电影代表团访问香港。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开始了。

对于香港来说,内地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廉价的劳动力、zhèngfu的资金支持和热情的合作态度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于内地来讲,通过合拍可以学习先进的创作理念、制作经验,分享收益。

特别是看到了少林寺、木棉袈裟、大上海1937等一系列合拍片的成功,也让北影上下憋着一股劲,就是在上一年,他们还和ri本联合拍摄了侠女十三妹,当然对于这部影片,ri本只是提供了一些技术光学层面上的支持,而且影片上映也引起了不错的效果。

而这时期左派电影公司的优势也在逐渐的消退,长城、凤凰、新联三公司一枝独秀的状态也因为三公司合并成为银都,又加入了香港左派人士创建的青鸟和凤凰,非左派人士李汉祥顶住各方压力,在内地zhèngfu的大力支持之下,打开了壁垒的大门,很多立场不分左右的电影人也开始加入到了其中,进口电影管理制度也在发生着改变。

所以北影厂决定了加大对于合拍片的投入,而颜旭的北上则是放在他们眼前很好的一个机会,虽然内地的合拍市场在逐渐的开放,但是近来的基本上都是左派电影公司还有一些小型的电影公司,邵氏虽然在后来也加入到了其中,但是这也是它最后的昙花,而嘉禾虽然也有了一些尝试,但是却只是一个很小的团队在跟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合作,只是负责出钱,导演也是两年前就已经进入内地拍片的徐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