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千万贯

明远看着王雱的信,忍不住冷笑:呵呵,呵呵……

这个蔡京,真是……狗,改不了……那啥啊。

熙河路,七月大约是这里天气最为宜人的时候,天气清朗而干燥,空中形状各异的白云仿佛一座座城堡与寨子,在广阔的大地上投下一片片或大或小的阴影。

“王经略,再过十余里,翻过那道小岭,渭源堡就在眼前了!”

种建中与王韶并辔而行,身后还跟着王家的二衙内王厚。他们几人脚程都快,几天的功夫,已经从武胜堡赶回渭源。

熙宁五年对于西军熙河路来说真是个好年景。

熙宁四年他们以渭源堡为起始,连克羌人一连串寨堡,并有一次大败羌人、吐蕃人与党项人的胜迹。

今年王韶再度领兵出征,以种建中与折可适为将,左右路分兵,一举拿下了被吐蕃人所占的武胜堡,并且该堡为城,将武胜升格为镇洮军。

等到将武胜的城防工事初见成效之后,王韶便派折可适留在武胜驻守,他则与种建中回师。

王韶并不急着乘胜追击,将羌人与吐蕃人从河湟的大片土地上驱离——王韶的目的是要将这些土地消化,让它们都成为有产出的,宋人自己的土地。

这件事急不得,因此王韶也放宽心准备慢慢来。

此次王韶返回渭源,一是要检视渭源一带如今屯田的情形。二来也是为了他立功后上京诣阙做准备。

“彝叔,”王韶随意问起身边的年轻骁将,“这道边的田地里,种的都是……木棉?”

种建中点头,在马上笑得爽朗:“都是木棉。”

“我看着田地里这么多人,看起来挺耗费人手的。”

王韶其实知道田里都种的是木棉。但是他一路过来,总是看见这棉田里都是人,有汉人也有羌人,全都在低头忙碌。他刚才是明知故问,但也确实是心中有疑问未解。

“经略,是这样的。”

种建中口气骄傲地回答。

“这木棉田地平时只需像寻常庄稼一样打理便可,但唯有一样,采摘的时候必须农人亲手为之,将棉桃从木棉枝头一一摘下来。因此需要的人手格外多。”

“如今汉人种出的木棉田地,采摘时就去雇了羌人来一起帮着摘。这活计不难,妇人小孩都做得来,工钱给得优厚还管饭。所以附近的几个羌人部落都愿意来,只半个月的工夫就能收入很多钱。”

“原来是这样!”

王韶听了种建中的解说,不由得连连点头。

如果羌人愿意依附汉人生活,甚至模仿汉人的生活方式,那么用不了多久,这些羌人便会对汉人越发友善,而且会越来越像汉人,最终与汉人通婚,渐渐成为汉人中的一员。

王韶顿时又想起来:“彝叔,这木棉种植,是令师横渠先生大力推广的吧?”

种建中见王韶终于想起来了,笑容愈胜,连连点头,补充说:“如今在渭州、秦州、凤翔府和京兆府,都有人专门传授如何为棉花去籽,如何将其纺成纱线。”

“不管是去了籽的皮棉,还是纱锭,在京兆府都有人高价收购,所以绝对有利可图。在附近一点屯田的军户,除了自家的口粮之外,都首选种木棉。”

王韶听种建中侃侃谈起屯田,心里十分得意。

他的心愿,从来就不止是光复熙河,而是让熙河重新变为人丁兴旺的繁茂土地。因此他在此地一直采取着招抚与征讨并行,同时辅以屯田、兴商、办学等多种举措并行。

因为立体舆图的缘故,关于渭州到秦州之间到底有多少顷地的争议,早已不复存在。

甚至有不少关内的商户听闻熙河路开放榷场,与羌人蕃部通商互易,就都嗅着利润的味道赶来。

此刻王韶种建中等一行人距离渭源堡越来越近,渭源堡的城墙与城门已经清晰可见。

只见渭源堡外有身着宋军袍服的马夫,将一群军马赶出城来。

茶马互市,边境榷场的交易里,茶叶和马匹都是大头。但是王韶只看了一眼,就看出了不同。

这位熙河经略又惊又喜地问:“那是高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