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科举季了。
大汉的科举日放在每年的六月初十,时间是固定的。
刚好这个季节也是整个下半学期的结束时间,科举的地点自然是在洛阳书院。
朝廷并没有特意去新建一个新的场所用于科举。
而科举之所以没有规定为三年一次,也是根据大汉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王不饿不想让读书耽误了有些人的一辈子。
现在是帝国建立前期,读书的人还少,特别是现在这一代人,他们的竞争力是不足的。
每一年科举的人数,远远低于朝廷所需录取的人数。
也就是说,放在巅峰时期,科举那就是万里挑一。
但是放在现在,意味着只要你的成绩能及格,就能入仕为官,无非就是因为成绩好坏,去的部门不同罢了。
但是对于寒门来说,能够入仕就知足了。
但是在将来以后,随着人口的爆发增长,随着教育的全面展开,自然而然的会出现上千,甚至上万人来争夺一个名额的现象。
而朝廷又规定了每个人只有三次参加科举的机会,而且年龄必须在二十五岁之前。
也就是说,读书只会给一个人借口到二十五岁,二十五岁之后,就用不了这个借口了。
该干啥干啥去,哪怕没有考上功名,只要在学期间认真学习了,哪怕只学进去了一半,也是不愁找个工作赚钱养家的。
科举取士虽然给了寒门一个参与的机会,打开了一个寒门上升的通道。
可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在寒门身上增加了一道束缚?
在他们的思想上画了一座囚笼?
一个科举,一个梦想,牵扯到了多少人?
有些人更是魔怔了都,结果一辈子什么功名也没有,更是放不下面子,不愿意放弃那所谓的幻想,踏踏实实的去利用自身所学过日子。
而古代的文人,想要活下来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