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益一开始没想到这一点,诸葛亮这一点题就让他想到了眼下最重要的是稳定官吏们的情绪,而稳定官吏情绪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不用承担责任。
责任一旦甩掉了,官吏就无事一身轻,非常愉快,就能办事了。
“只是不知道安息何时恢复太平,何时再来西域了。”
钱益虽然对中央那群老朽十分不满,但是也知道问题真的在安息人身上。
如果安息人不来,中央就算投钱过来也没用,这是个无底洞。
没有消费,如何带动得了一地商业呢……
所以,该关的,必须要关,他必须要全力与诸葛亮协作。
诸葛亮决定利用自己的人望和威信,召集名单上的商户们共同商讨这件事情,与他们协商一个解决方案,最好利用对话与妥协的方式把问题解决掉。
信誉这个事情对于商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失掉了信誉,商人的事业就完 了。
对于政府来说也一样,失掉了公信力,政府就只能用暴力办事了。
暴力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该是最后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而且一旦用了暴力,公信力就很难再次凝聚了。
诸葛亮深知这个道理,对于暴力的使用,他始终非常谨慎,觉得能不用就不用,尽量不要让警队以一种暴力姿态出现。
否则警队也会失去公信力。
另一边,朝廷对于郡守、县令能否妥善利用警力也持有保留态度,所以才让刑部介入,给郡守、县令上一道枷锁。
诸葛亮由此认为不宜轻动警队,尽量去对话、谈论,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大家做一做妥协,不要做那种强行损害民众利益的事情,那对于官府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
要吸取前汉之所以被魏取代的经验啊。
钱益表示支持,警队确实不宜轻动。
当然,他是觉得一旦让刑部牵扯进来,免不了诸葛亮事后的一阵麻烦。
不用钱益说,北庭都护府刑部的分部郎中孙不弃也不是很愿意在这种事情上和诸葛亮闹得不愉快。
他和诸葛亮虽然没有私交,但是在公开场合的聚会上,他对诸葛亮的印象很好。
出于这种印象,以及诸葛亮背后的势力,诸葛瑾,还有张昭,那于公于私,他也更加愿意和诸葛亮合作,而不是对抗。
他当然也是想要回到中央去做官的。
随后,在商人联合会议召开之前,诸葛亮召集都护府内主要官员和中央分部的官员们在一起开了个简短的会议,会议上确认了不用暴力、坚持使用谈判磋商的手段达成目标的方针。
诸葛亮要求全体官员都拿出十二万分的精神,做好从今天开始直到危机结束都回不了家的准备。
钱益和孙不弃都表示支持诸葛亮。
有了中央重要部门官员的支持,诸葛亮的腰杆就更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