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档的喧嚣在凌晨一点后渐渐散去。
网络上的风向,正以一种诡异而温柔的姿态,悄然扭转。
最开始,是在#只要平凡#这个词条下,那条由“幻音工作室”发布的微博评论区里。
“我不知道你们在吵什么,我只知道,我一个单亲妈妈,一天打两份工,回家听见这首歌,哭了。”
“谢谢你,幻音工作室,这首歌,是唱给我们这些人的。”
这条评论像是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荡开的第一圈涟漪。
很快,第二圈,第三圈涟漪接踵而至。
“考研三战,每天睁眼就是书,闭眼就是题,刚刚又做错了一套卷子,躲在楼道里哭,点了这首歌,单曲循环,现在回去继续刷题,此心此生无憾,对吧?”
“跑了三年龙套,今天又被副导演骂得狗血淋头,他说我这辈子就是个背景板的命,晚上领了五十块钱饭盒钱,坐在马路牙子上,听了这首歌,是啊,生而平凡,但我也想看看自己能燃成什么样。”
“996的程序员路过,刚下班听到这首歌,想起了刚毕业时的梦想,虽然头发掉光了,但心还在跳动。”
一个个ID背后,是一段段真实得能拧出水的人生。
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普通人在生活泥沼里跋涉时,留下的深浅不一的脚印。
这些评论,不像粉丝的控评那样整齐划一,也不像水军的攻击那样充满戾气。
它们朴素,零散,带着叹息和泪痕,却拥有一种穿透屏幕的强大力量。
那个之前被奉为“神级解读”的影评人杜边生,他那篇《投降,也是一门艺术》的文章底下,评论区画风突变。
“投降?你管这叫投降?你去听听歌行不行?别张嘴就来!”
“杜老师,您是不是住的别墅太大了,听不见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心声?”
“文章写得真好,下次别写了,我刚加完班,在车上听这首歌哭成狗,你跟我说这是投降的艺术?艺术你个头!”
“以前还觉得你文笔犀利,现在看,不过是个远离人间烟火,自以为是的刻薄文人罢了。”
午夜时分还是一片赞誉的评论区,在黎明到来之前,被愤怒的、感动的、自嘲的真实声音彻底淹没。
最尴尬的是,有人发现,杜边生在被群起而攻之后,悄悄设置了评论权限。
这一行为,无异于公开承认了自己的心虚和狼狈。
网友们更是不依不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