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文会扬名(上)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上台,或讲解经学奥义,或阐述史学新见,引经据典,功底深厚,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然而,在林砚听来,这些学问虽扎实,却大多局限于考据训诂,或是对现有武道文明框架下的文史进行阐释,缺乏一种开拓性的思想和直指本源的洞见。

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带来的华夏文明智慧,在这个世界具有独特的价值。

论文答辩环节,一些优秀的文学院学子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文学评论、历史考据、哲学思辨等多个领域,不乏真知灼见。

但整体而言,依旧未能脱离现有的学术范式。

时间流逝,会场的气氛在庄重中隐隐透出一丝沉闷,许多人都期待着,那位传说中的林砚,何时会登场?又会带来怎样的表现?

终于,在一位学子关于“古代武道诗词中的意象分析”的论文答辩结束后,主席台上的顾青源院长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温和却清晰地传遍每个角落:

“诸位,学术之道,贵在交流,亦贵在创新。今日文会,有幸邀请到一位特殊的年轻才俊,他来自江城,虽年少,却于文道一途,别有会心,更曾于江城擂台,以文会武,论道扬义,令人耳目一新。下面,有请林砚小友,为大家分享其心得。”

刹那间,所有的目光,如同聚光灯一般,齐刷刷地聚焦到了林砚身上,期待、好奇、审视、质疑……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林砚深吸一口气,体内文气自然流转,浩然正气护持心神,让他保持着绝对的冷静,他站起身,步履从容地走向演讲台。

步伐沉稳,不见丝毫紧张。

站在演讲台前,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无数道锐利的目光,林砚微微躬身行礼,然后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众人,缓缓开口。他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和安抚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晚辈林砚,江城后学,今日有幸得顾院长及诸位前辈厚爱,在此盛会,分享些许浅见,惶恐之至。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开场谦逊有礼,令人心生好感。

他略一停顿,继续道:“方才聆听了诸位师长、学长的宏论,受益匪浅。然晚辈所思,或与主流略有不同。今日愿与诸位探讨者,非某一具体学问,而是……学问之根本,文道之初心。”

此言一出,台下微微骚动,不谈具体学问,而谈根本初心?这口气不小!

林砚不理会细微的议论,声音渐趋沉凝:“当今之世,武道昌隆,强者为尊。文道式微,常被视为附庸,或沦为考据之技,或成为歌功颂德之具。长此以往,文将不文,道将不道。”

这话直指现状,颇为尖锐,让不少保守的学者皱起了眉头。

“然,文何以立?道何以存?”林砚话锋一转,抛出核心问题,目光扫过全场,“窃以为,文之根本,在于‘载道’,在于‘化人’。非为辞藻之华丽,非为考据之精详,而在于明是非,辨善恶,启民智,塑灵魂。文之道,乃人心之道,社会之道,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之道!”

他引用了华夏文明中关于文道本质的经典论述,加以阐发,立意高远,格局宏大。

“至于文与武,”林砚看向武道院学生所在的方向,语气平和却坚定,“绝非对立,更非主从。武,乃强身健体、保家卫国之力;文,乃明理修身、治国安邦之魂。无武之文,易流于空谈;无文之武,则堕为暴虐;文武兼修,犹如阴阳相济,刚柔并济,方能成就健全之个人,铸就昌明之世!”

这番“文武合一”的论述,比在江城时更加系统深刻,台下不少有识之士纷纷点头,尤其是那些感受到武道独大带来弊端的文人,更是眼中放光。

“然,如何践行此道?”林砚继续深入,“非仅埋首故纸堆,亦非空喊口号。需知行合一,需与时俱进。需以文养武,以武砺文。需将文道精神,融入修行,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变革之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