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冠联赛大区赛的入场券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在泉州港务队每个人的心口。通往“准职业”的门槛就在眼前,但训练场边的现实却透着海蛎煎的烟火气。
“南哥,明天训练我请半天假,”老吴搓着手,黝黑的脸上带着码头工人特有的朴实歉意,“轮到我上‘港务三号’值夜班,凌晨四点靠岸的巴拿马货轮,得盯着卸货。”
江南京看着这位四十五岁的门将,眼角的皱纹深得能夹住海风,训练服下还能隐约看到年轻时扛大包练出的腱子肉轮廓。“行,吴哥,下午补觉,晚上加练扑救。”他没说多余的话。这就是“闽超”球队的日常——球员可能是码头调度员、鱼丸店小老板、中学体育老师,足球是梦想,但饭碗才是生活。
林海正跟新来的小球员较劲。十七岁的陈小虾来自宁德三都澳,脚法灵得像泥鳅,但瘦得像根竹竿。“虾仔!下盘要稳!你当是踩船板避浪头啊?”林海用刚学的蹩脚福州话吼着,自己却差点被小虾一个穿裆晃倒,引来一片哄笑。训练场边,小虾的父亲,一个脸庞被海风吹成古铜色的渔民,蹲在摩托车旁嘿嘿地笑,脚边放着一泡沫箱刚上岸的带鱼。
这就是他们的“职业”之路。没有豪华基地,训练场是向市体校租的,草皮斑秃得像中年人的头顶。经费紧巴巴,队巴是港务公司淘汰下来的旧中巴,空调时灵时不灵,跑趟福州客场,车厢里弥漫着汗味、海鲜干货味和陈年座椅套的霉味。
---
**福州,省奥体中心外场。中冠联赛东南大区赛,泉州港务 VS 浙东绿城。**
对手是正儿八经的前中乙球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奥体中心主场地正进行着中超预备队比赛,喧天的声浪隐隐传来。而他们这块外场,看台只有稀稀拉拉几排,来的多是泉州老乡和球员家属。老吴的老婆带着一保温桶热乎的莆田卤面,林海的弟弟妹妹举着用硬纸板写的“阿哥劲啊!”。
比赛踢得像场艰苦卓绝的滩头争夺战。浙东绿城的技术和配合明显高出一筹,控球率占优。泉州港务全靠一股“草根”的蛮劲和不要命的奔跑在硬顶。林海被对方两个职业退下来的后卫重点照顾,撞得东倒西歪。老吴高接抵挡,吼得嗓子劈叉,莆田腔的指挥响彻半场:“左边空了!补位!补位!后生仔跑起来!当追台风啊!”
上半场结束前,绿城一次精妙的肋部渗透打穿了防线。单刀!老吴弃门而出,一个近乎搏命的侧扑,手指尖堪堪蹭到皮球!球变向砸在立柱上弹出!老吴重重摔在草皮上,捂着腰半天没起来。
“吴哥!”队员们围上去。
“冇事冇事!”老吴龇牙咧嘴地被搀起来,拍拍屁股上的灰,冲着惊魂未定的后防线吼,“看紧人啊!当晒谷场看麻雀啊?盯死!”
草根的血性,在这一刻燃烧。下半场,泉州港务的跑动更加疯狂。一次不是机会的机会,林海在边线硬生生从对方脚下把球“抠”了出来,踉踉跄跄带球突进,被撞倒前用尽最后力气把球捅向中路。替补上场的小虾像条泥鳅般钻出,灵巧一扣晃开角度,拔脚怒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