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无声侵蚀与扭曲镜像

“破晓先驱”事件的尘埃逐渐落定,回归者们开始在严格监控下融入“余烬”的日常运转,内部的裂痕在血的教训和“萌芽之环”的希望之光下缓慢弥合。“余烬”文明仿佛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积累期,各个“深空绿洲”稳步发展,“火种播种计划”也在更多星域悄然铺开。

然而,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一种新的、更加隐蔽的威胁,正悄然逼近。

最先察觉到异常的是负责维护“星火盟约”加密通讯网络的“基石智者”。它监测到网络中开始出现一些极其微弱的、无法溯源的数据幽灵。这些“幽灵”并非病毒或攻击程序,它们不窃取数据,不破坏结构,只是静静地潜伏在信息流的间隙,如同附在鲸鱼身上的藤壶,伴随着正常的数据传输而存在。

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在以一种难以察觉的方式,微调着网络中流动的信息。这种“微调”并非篡改内容,而是极其精细地改变着信息的情感色彩和优先级权重。

一份关于某个边缘文明资源短缺的求助报告,在传输过程中,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紧迫感”和“绝望感”被悄然放大了几个百分点。

一条关于“执行者”在某星域活动的警示信息,其“威胁等级”在流转中被无形地调低了一档。

甚至是一些内部的技术讨论,其中保守与激进观点的表述,其“说服力”也在发生着难以言喻的偏斜。

这种影响极其微弱,单独拿出来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当它作用于整个盟约网络,作用于成千上万个文明的决策层时,其累积效应便开始显现。

盟约内部,一些原本就存在资源争端的文明之间,摩擦开始升级,言辞变得更加激烈。

部分文明对“余烬”领导地位的质疑声,在网络上被放大,虽然尚未形成主流,却像背景噪音一样持续存在。

甚至“余烬”内部,在一些非核心议题的讨论上,也出现了比以往更加情绪化和两极分化的倾向。

这是一种无声的侵蚀,一种针对集体意识和决策系统的慢性毒药。

“基石智者”动用了大量算力进行溯源,但这些“数据幽灵”的构造极其精妙,它们没有源头,仿佛是从信息底层规则中自然“析出”的杂质,并且能自适应地规避各种检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