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光尚未完全驱散山间的薄雾,两辆越野车沿着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小心翼翼地向上攀行。一侧是刀削斧劈般的峭壁,另一侧则是深不见底的山谷,云雾在谷底翻滚,望下去令人心悸。这是前往西山省那个新增资助点的路途,赵志强和陈美玲带着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决定亲自走这一趟,亲眼去看看那些他们即将帮助的孩子们。
陈美玲看着窗外险峻的景色,下意识地抱紧了怀里的小宇辰。小家伙似乎也被这颠簸的路程折腾得有些不舒服,蔫蔫地靠在她怀里。赵志强专注地握着方向盘,眉头微蹙,这条路比他预想的还要难走。
“还有多远?”陈美玲轻声问坐在副驾驶位带路的当地教育局工作人员。
“快了,转过前面那个山坳就能看到学校了。”工作人员指着前方,“这还算好的,要是下雨,这路根本没法走。有些住得远的孩子,天不亮就得起床,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
赵志强沉默着,目光扫过窗外偶尔闪过的、散落在山坡上的低矮土坯房。这就是他决定新增的资助点,真实的贫困,远比他看报告和照片时想象的更为具体和震撼。
车子终于在一片相对平坦的山坡上停下。所谓的学校,是几排低矮的砖瓦房,围成一个简陋的院子,一面褪色的红旗在旗杆上迎风飘扬。墙皮有些剥落,窗户上的玻璃也有几块是破裂后用木板或塑料布钉上的。听到汽车声,几个穿着洗得发白、明显不合身衣服的小脑袋从教室里探出来,好奇又怯生生地张望着。
校长是一位五十多岁、皮肤黝黑、身材干瘦的中年人,带着几位老师热情地迎了出来。他们的手粗糙,指甲缝里还带着泥土的痕迹,笑容却无比质朴真诚。
“赵总,陈总,一路辛苦了,欢迎欢迎!”校长用力握着赵志强的手,语气里带着感激和些许局促。
“李校长,您太客气了,是我们打扰了。”赵志强连忙说道。
陈美玲将小宇辰交给随行的工作人员照顾,和赵志强一起,在校长的引领下,开始参观学校。教室里的课桌板凳破旧不堪,桌面布满划痕,很多凳子腿都用铁丝加固过。黑板是那种老式的木制黑板,已经坑洼不平,粉笔写上去字迹时常断断续续。
时近中午,他们正好赶上孩子们吃营养午餐。所谓的午餐,就是一勺白米饭,一勺几乎看不到油花的清水煮土豆或南瓜,见不到半点荤腥。孩子们排着队,捧着各自颜色不一、大小各异的搪瓷碗或饭盒,安静地等待着,一双双眼睛紧紧盯着打饭阿姨手里的勺子,生怕漏掉一粒米。
一个看起来七八岁、头发枯黄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地端着饭碗,走到角落蹲下,用小勺子一点点认真地吃着,连碗边沾着的饭粒都用手指仔细地刮下来送进嘴里。
看到赵志强和陈美玲注视着她,她抬起头,露出一张瘦小但眼睛很大的脸,有些害羞地笑了笑,又迅速低下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