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铮站在锦衣卫指挥使高耸的阁楼上,望着北方。
他能感受到各边镇重建的艰难推进,也能嗅到来自盛京的、更加阴冷危险的气息。
边军体系的重建刚刚起步,如同在悬崖边负重前行。
手中的权力,是推动改革的杠杆,也是随时可能引爆的炸药。
他必须更加谨慎,在皇帝的猜忌、朝臣的攻讦、边将的阳奉阴违以及皇太极的致命威胁之间,维持着这微妙的平衡,为大明,也为袁崇焕在辽东争取那渺茫的生机。
陆铮轻轻摩挲着左臂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那是在十三山驿留下的印记,也是这场漫长而残酷的帝国拯救之战,刻在他身上的第一道深痕!
……
(历史上是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围攻明朝边防重镇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明军坚守三月后投降,后金摧毁城防,削弱了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
据此往后都是小规模袭扰,再次南下会推迟至崇祯五年——七年)
…………
崇祯三年,夏末至冬。难得的喘息。
大凌河城下,皇太极的怒火几乎要将整座城池焚毁,但理智最终压过了冲动。
镶蓝旗主阿敏之死、十三山驿的毁灭性打击、义州西被白杆军挫败、松岭奇袭被陆铮预设地雷阵瓦解……一连串的失利,让后金付出了远超预期的惨重代价。
八旗固然勇悍,但核心战兵的损失、攻城器械的匮乏、尤其是粮草储备的枯竭(十三山驿被焚的后续影响持续发酵),让这位枭雄不得不承认:短期内,他已无力再发动一场足以撼动辽西防线的全面攻势。
“传令!”皇太极的声音带着不甘的沙哑,“各旗收缩,加固沈阳、辽阳城防,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