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无数道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常遇春。那些目光里,有年轻小兵眼中闪烁的、几乎要燃烧起来的崇拜星光,他们低声对同伴说:“看到了吗?那就是常将军!我以后也要成为像他一样的英雄!”;有同袍将领眼中毫不掩饰的敬佩与羡慕,他们知道,这份殊荣,常遇春受之无愧;当然,也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嫉妒与复杂,但那也很快被常遇春那无与伦比的战功所淹没。
常遇春却只是平静地叩首,声音沉稳如山:“谢主公恩典!”
没有过多的言辞,没有激动的涕泪,有的只是一名军人最纯粹的忠诚与担当。这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沉稳,反而更让朱元璋感到无比的放心。他要的,就是这样一把绝对忠诚、绝对可靠的利刃,而不是一个沉溺于功名利禄的庸才。
赏赐完毕,军营中的庆功宴也正式拉开帷幕。数百口大架同时升起,烤全牛、烤全羊的香气混杂着米酒的醇香,弥漫在整个军营。篝火熊熊燃烧,将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昼。将士们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尽情地释放着战后的疲惫与喜悦。粗犷的歌声、爽朗的笑声、豪迈的划拳声,交织成一首属于胜利者的交响乐。
常遇春自然是被众人围攻的中心。无数将领端着酒碗,排着队前来敬酒。
“常将军,末将敬你一杯!鄱阳湖上,若非你断后追击,我等岂能如此轻易全功!”一名参将满脸通红,声音嘶哑地喊道。
“国公爷,您真是我等的榜样!来,干了这碗!”另一位年轻将领更是激动得语无伦次。
面对如潮水般的敬酒,常遇春来者不拒。他的酒量本就惊人,号称“千杯不醉”,一碗接一碗的烈酒下肚,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庞只是微微泛红,眼神依旧清亮。只是,喝着喝着,他的眼神,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军营一个安静的角落。
在那里,远离了喧嚣与狂欢,一群负责后勤和医护的民女,正围坐在一起,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小声地说笑着。她们的笑容,如同这乱世中一抹最温暖、最纯净的阳光,能瞬间融化人心头的坚冰。而在她们中间,有一个穿着素雅布衣的女子,正低着头,细心地为一名伤兵换药。她动作轻柔,神情专注,仿佛整个世界的喧嚣都与她无关。灯光洒在她清秀的脸庞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她叫柳如烟,是军中随军大夫的徒弟,也是常遇春心中,那片最柔软、最不愿被人触碰的净土。
在战场上,常遇春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常十万”,是冷酷无情的杀神,是冲锋陷阵的猛兽。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每当夜深人静,他脱下那身冰冷的铠甲,独自一人面对漫天繁星时,心中最渴望的,却是柳如烟那双温柔如水的眼睛和一句轻声的“你回来了”。
他记得,去年冬天,在攻打安庆的战役中,他身中流矢,高烧不退,昏迷了三天三夜。所有人都以为他不行了,是柳如烟,一个瘦弱的女子,三天三夜不合眼地守在他床边,用雪水为他降温,用汤匙一口一口地喂他喝下苦涩的汤药。他醒来时,看到她趴在床边睡着了,长长的睫毛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那一刻,这个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不知疼痛为何物的铁骨铮铮的汉子,心中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暖流,那暖流,比任何烈酒都要灼热,比任何胜利都要甘甜。
他更记得,每一次出征前,柳如烟都会默默地为他缝补战袍。她从不言语,只是坐在灯下,一针一线,将她的牵挂与担忧,都缝进了那厚实的布料里。在衣襟内侧,她总会绣上一个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安”字。有一次他发现了,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脸一红,低声说:“将军在战场上杀敌,也要记得平安归来。”
“平安归来”……这四个字,对于常遇春这样的将领来说,是多么奢侈的愿望。但他却将这个小小的“安”字,视作比任何护身符都要珍贵的宝物。
想到这里,常遇春心中那股因胜利而带来的冲天豪情,渐渐被一种更柔软、更温暖的情感所取代。他推开身边还在喋喋不休的将领,端着满满一碗酒,一步步地、坚定地走向那个安静的角落。
众人的目光也跟随着他,好奇地看着这位新封的鄂国公,这位刚刚还接受万军敬仰的战神,究竟要做什么。
常遇春走到柳如烟面前,他高大的身影将她完全笼罩,投下一片阴影。柳如烟抬起头,看到是他,先是一愣,随即脸上泛起一抹熟悉的、如同晚霞般淡淡的红晕,她下意识地站起身,有些手足无措地低声道:“常将军。”
“如烟,”常遇春的声音,一改往日在军中的洪亮如钟,变得有些沙哑,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仿佛怕惊扰了什么,“这杯酒,我敬你。”
柳如烟彻底愣住了,她身后的民女们也都惊讶地捂住了嘴,瞪大了眼睛。国公爷,大明的第一战神,竟然要敬一个民女?这……这简直闻所未闻!
小主,
常遇春没有理会旁人惊愕的目光,他的世界里,此刻只有眼前这个女子。他继续说道,语气真诚而庄重:“鄱阳湖一战,我军伤亡亦是不小。若非你和你们这些姐妹,日夜不休地救治伤员,不知会有多少好兄弟,永远回不来了。你们用一双双巧手,从阎王爷手里抢回了一条条性命。这功劳,不比我们这些在前线杀敌的将士小。”
说完,他将手中的酒碗,高高举起,然后,在所有人惊愕到几乎停止呼吸的目光中,竟然自己先一饮而尽。烈酒入喉,烧得他五脏六腑都热了起来,但他的眼神,却愈发清澈明亮。
喝完,他将那只还带着他体温的空碗,递到柳如烟面前,露出了一个有些笨拙,却无比真诚的笑容,那笑容里,有感激,有敬佩,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深情:“这碗酒,我替所有活下来的兄弟,谢你了。”
柳如烟看着他,看着他眼中那份毫不作伪的真诚,眼眶瞬间就红了。她颤抖着手,接过那只沉甸甸的酒碗,轻轻抿了一口。酒是烈的,辛辣的口感让她忍不住咳嗽了一下,但她的心里,却像是灌满了蜜糖,甜得发腻。这一口酒,胜过世间所有的琼浆玉液。
这一幕,被远处的朱元璋尽收眼底。他身边的谋士刘伯温,捋着花白的胡须,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微笑着低语道:“主公,您看,我们的常将军,不只是一把锋利的战刀,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