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锐不可当

“杀啊!”不等李伯升反应,常遇春已策马冲下山坡。五千精骑紧随其后,马蹄声如惊雷滚滚,卷起漫天尘土。

常遇春一马当先,丈八蛇矛在他手中化作一道银色闪电。他不再是当年那个只顾猛冲猛打的愣头青,龙湾之战的生死考验,让他的武艺更添了几分精准与狠辣。迎面冲来一名敌将,举刀便砍,常遇春不闪不避,手腕轻抖,蛇矛顺着刀背滑下,直取对方咽喉。那敌将只觉一股大力涌来,手中长刀脱手而飞,紧接着咽喉一凉,便栽倒马下。

“将军神勇!”明军将士士气大振,呐喊着冲入敌阵。

李伯升吓得魂飞魄散,调转马头就想逃,却被赵勇拦住去路。赵勇手中匕首寒光一闪,直刺他的后腰。李伯升惨叫一声,跌落马下,被赶来的明军士兵捆了个结结实实。

群龙无首的敌军顿时大乱,有的弃械投降,有的四散奔逃,有的还想负隅顽抗,却被如狼似虎的明军砍倒在地。河谷里,兵器碰撞声、惨叫声、战马嘶鸣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惨烈的战歌。

常遇春勒住马,看着眼前的混战,脸上没有丝毫得意。他的目光扫过那些跪地求饶的敌军,又望向长兴城的方向,心中忽然想起多年前,自己还是个吃不饱饭的农夫时,也曾被元军追得四处逃窜。那时他恨透了兵戈,可如今,他却成了挥戈最狠的人。

“留活口。”他对身边的冯胜道,“降兵整编,伤兵医治,不得滥杀。”

冯胜一愣,随即抱拳应道:“末将遵令。”他知道,将军变了。以前的常遇春,对敌人从不手软,可现在,他的眼中多了几分悲悯。

天色微亮时,战斗终于结束。河谷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可朝阳升起的那一刻,阳光洒在明军的甲胄上,却带着一种重生的暖意。常遇春骑着马,率先来到长兴城下。城楼上的守军早已看到河谷的惨状,此刻见常遇春亲至,吓得纷纷扔下兵器,打开城门投降。

“将军,长兴城拿下了!”赵勇兴冲冲地跑来报喜,手里还捧着一箱从李伯升府库搜出的珠宝。

常遇春瞥了一眼那箱珠宝,淡淡道:“登记入册,充作军饷。”他翻身下马,走上城头,望着城内鳞次栉比的房屋,忽然对冯胜道:“传令下去,严明军纪,不许惊扰百姓,如有违者,军法处置。”

冯胜心中一动,低头应道:“是。”他忽然明白,将军的“锐”,不再只是战场上的锋芒,更添了几分对百姓的体恤。

长兴城的百姓本以为会遭兵祸,见明军秋毫无犯,纷纷打开门,端出茶水点心犒劳将士。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捧着一碗热粥,颤巍巍地走到常遇春面前:“将军,您是好人啊……”

常遇春接过粥碗,滚烫的温度从指尖传到心底。他想起自己的母亲,若是她还在世,看到自己如今护一方百姓周全,定会为他骄傲吧。他低头喝了一口粥,米粥的香甜里,竟带着一丝久违的家的味道。

“锐不可当”的威名,随着长兴大捷传遍了浙西。张士诚的军队听闻常遇春的名字,无不闻风丧胆。接下来的数月里,常遇春如同一柄出鞘的利剑,在浙西大地上纵横驰骋。

他攻常州时,故意示弱,让敌军以为他粮草不济,放松警惕,却在深夜亲率精兵,架起云梯偷袭,一举破城;他打无锡时,得知守将是个孝子,便派人将其老母从张士诚控制区接来,守将感念其恩,开城投降;他围苏州时,见城中百姓困苦,便下令暂缓攻城,先送粮救济,引得城中百姓人心向背……

他的战法层出不穷,时而雷霆万钧,强攻硬拔;时而诡谲多变,智取巧夺。他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棋手,将整个浙西战场视为棋盘,敌军在他面前,不过是任其摆布的棋子。

而他的部队,也因他而蜕变。士兵们不再畏惧死亡,因为他们知道,将军总会把最安全的位置留给弟兄,把最危险的冲锋留给自己;他们不再迷茫,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打的不是糊涂仗,而是为了让更多人像长兴城的百姓一样,能安稳地喝上一碗热粥。

这日黄昏,常遇春站在苏州城外的山坡上,望着夕阳下的城池。赵勇走到他身边,递上一封书信:“将军,主公的回信。”

常遇春拆开信,朱元璋的字迹力透纸背:“遇春吾弟,浙西大捷,功不可没。待平定江南,朕与你共饮庆功酒。”

他看完信,抬头望向东方。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他眼中的坚定。他知道,胜利的曙光已在地平线上初现,但他不会停下脚步。因为他身后,是三万将士的信任,是万千百姓的期盼,是主公的宏图霸业,更是一个不再有战乱、不再有流离的天下。

晚风拂过,吹动他的战袍。他握紧手中的丈八蛇矛,矛尖在夕阳下闪着光,那光芒里,有锋芒,有温度,更有一个将军对家国天下最深沉的热爱。这锐不可当的锋芒,终将刺破黑暗,迎来一个属于大明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