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笑道:“二位兄台过谦了,与你们讨论,我也受益匪浅。时辰不早,我们还是早些休息,养足精神,明日方能从容应对。”
送走二人,陈彦吹熄灯火,躺在床上。月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心中一片宁静,对明天的测试,充满了期待而非恐惧。
翌日,测试在忠孝廉节堂进行。
气氛庄重肃穆。学子们按号入座,书案上已备好试卷和草稿纸。周大儒和几位助教亲自监考,目光如炬,扫视全场。
钟声响起,试卷发下。众人凝神屏息,迅速浏览题目,随后便是一片沙沙的落笔声。
陈彦沉心静气,先快速通览全卷。经义题果然涉及《春秋》笔法,要求结合具体史事阐发“尊王攘夷”大义;史论题则要求评述秦汉郡县制与分封制之得失;策问题正是昨晚讨论的漕运改革。题目有深度,有广度,确实考验真才实学。
他略一思索,便有了腹稿。首先解答经义题,他并未简单复述经典,而是结合近期所学,从历史背景、人物心理、事件影响等多角度分析《春秋》的记载为何如此简略而寓意深远,阐述其“微言大义”对维护礼乐秩序的重要性,论述严谨,引证恰当。解答史论题时,他客观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指出二者并非绝对对立,后世演变实为利弊权衡与时代选择的结果,体现了辩证的历史观。最后的策问题,他综合昨晚讨论的要点,提出了“改漕船以省运力、疏河道以增效率、严考成以杜贪墨、酌折色以苏民困”等数条具体建议,条理清晰,务实可行。
小主,
整个答题过程,陈彦笔走龙蛇,文思泉涌,将一个月来的所学所思,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
两日后, 测试结果张榜公布。榜文贴在书院讲堂外的照壁上。
一大早,照壁前就围满了焦急等待的学子。当执事将红榜贴上时,人群立刻骚动起来,纷纷踮脚伸颈,寻找自己的名字和位次。
“看到了!我在第十八名!”有学子欣喜地喊道。
“唉,我在五十七名,还需努力啊……”也有学子黯然叹息。
赵修远挤到前面,仔细寻找,很快脸上露出了笑容:“第十五名!尚可,尚可!”他松了口气,这个排名在百余名学子中已属上乘,符合他的预期。
柳云卿也找到了自己的名字:“第二十五名!”他眼中闪过一抹喜色,对于出身寒微、基础相对薄弱的他来说,能跻身前三十,已是极大的鼓励,证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最后,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红榜的最顶端。那里,赫然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