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和平期,对于联盟的科研核心而言,并非休憩,而是一场投向宇宙最深奥秘的、争分夺秒的智力冲锋。战争的创伤仍在隐隐作痛,重建的工程浩如烟海,但所有这一切,都无法与那把来自深渊、关乎文明终极命运的“钥匙”所带来的挑战与诱惑相提并论。对它的研究,被列为超越一切优先级的“普罗米修斯计划”,其保密等级之高,足以让任何知情者感到窒息。
专门为容纳和研究它而建造的“溯源圣所”,深藏于一颗经过彻底改造、配备了最强防护和维生系统的矮行星核心。这里与其说是实验室,不如说是一座科学的圣殿,或者是一座禁锢着无尽谜团的堡垒。内部环境被六大锚点共鸣产生的极致稳定场层层加固,几乎完全隔绝了外部宇宙的一切干扰,达到了理论上的“绝对观测环境”。温度、引力、甚至量子涨落都被压制到了仪器所能探测的极限低位,只为捕捉那碎片可能产生的、最细微的波动。
汇聚于此的,是联盟所有学科领域的绝对顶尖头脑——物理学泰斗、数学奇才、能量学权威、信息论专家、甚至还有被特聘的哲学家和宇宙社会学家。艾拉的全息影像如同无形的指挥家,统筹着这庞大而复杂的跨学科攻坚 orchestra (乐团),她的计算力几乎全部倾斜于此,处理着每秒产生的、足以塞满旧时代整个信息网络的海量数据。
研究的核心,依旧是那块静静悬浮在多重力场和屏障中央的、黑灰色的、毫不起眼的“钥匙”碎片。它依旧是那个吞噬一切探测手段的“信息黑洞”,其材质和内部结构顽固地抵抗着一切解析企图。常规路径似乎走到了尽头。
然而,顶尖智慧的优势在于,当一扇门被锁死,他们会去寻找窗,甚至尝试理解“墙”本身的本质。
研究策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试图“打开”它,转变为极致精细化地观察它与环境的任何互动,并尝试用前所未有的新模型去理解它。
在“绝对观测环境”下,利用灵敏度提升了数个数量级的新型探测器,团队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基础发现——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证实并测量了碎片与宇宙最底层“织构”的共鸣。
这种共鸣并非能量交换,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基于规则同步的现象。碎片就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绝对精准的“宇宙音叉”,其自身的某种根本属性,与构成现实宇宙基石的、那套复杂而和谐的物理常数体系(光速、普朗克常数、精细结构常数等)存在着一种锁定的、稳定的校准关系。它自身,似乎就是某种“基准”的化身。
“它……它不是在‘存在’于这个宇宙,”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望着那令人费解的数据,声音因激动而沙哑,“它更像是……这个宇宙运行规则的一部分实体化碎片!一个……常量锚点?”
这个想法令人震惊。如果成立,那么这块碎片的价值将无法估量,它本身就是理解宇宙运行机制的终极参考物!
与此同时,另一个小组在对碎片表面那些残破纹路进行持续不懈的、达到了皮米(千分之一纳米)级别的扫描后,得出了更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这些纹路并非表面雕刻,其结构呈现出一种无限递归的、超越三维空间的高维拓扑结构。每一道刻痕内部,都蕴含着同样复杂、同样结构的更细微纹路,层层嵌套,仿佛没有尽头,超越了现有数学工具的描述极限。
“这不是编码……这根本就是法则的显化!”一位数学家看着那几乎让他精神崩溃的模拟结构图,喃喃自语,“它们是用空间结构本身来‘书写’规则!用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高维的‘几何语言’!我们看到的,只是它在三维空间的投影,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
这意味着,试图“破译”这些纹路,就如同试图从一颗雪花的二维投影去理解冰晶的复杂三维结构一样困难重重。它们本身就是知识,是某种更高层级宇宙规则的直接体现,只是它们残缺了,其完整含义无法被当前维度的智慧所解读。
这两个发现,一个指向其“基准”属性,一个指向其“规则显化”属性,将碎片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令人敬畏的高度。它也解释了为何之前的所有激活尝试都如此危险和低效——他们是在用低维度的、粗糙的工具,去强行触碰高维度的、精密的规则实体。
研究的焦点再次回到“互动”上。但不再是粗暴的能量刺激,而是寻找一种更“友好”、更“契合”的沟通方式。
林烬那混合了混沌与秩序的力量曾引起过反应,但那如同用铁锤敲击精密钟表,只能得到一声杂乱的噪音和损坏的风险。他们需要的是能与之“共振”的“音叉”。
灵感,最终来自于对云鲲数据的深度复盘与感悟。艾拉注意到一个极其细微的、之前被忽略的细节:当云鲲那宏大、平和、与宇宙本源深度共鸣的能量场拂过碎片时,碎片内部那片狂暴的规则混沌海,曾出现过短暂的“平静”与“协调”迹象,其表面的纹路也有过极其微弱的光响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启动’它,而是‘安抚’它,或者……‘询问’它。”艾拉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设想,“用最接近宇宙本源波动的、和谐的能量频率去接近它,而不是我们那种充满了目的性和破坏性的能量。”
这个想法极其大胆。联盟的技术远远无法真正复制云鲲那浩瀚的能量场,但或许可以尝试模拟其能量场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那部分频谱特征——那代表了与宇宙深层规则和谐共处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