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锄头指挥所

广寒宫的核心认知体系由三大支柱支撑:

1. 《守望者宪章》——文明延续的最高法典

2. 《焚伪录》——清除异端思想的自动净化协议

3. 开蒙师——唯一能解读“隐喻逻辑”的古代启蒙AI终端

前三万年,常曦靠它们维持秩序。

但如今,这些系统已被未来商业帝国植入“语义后门”,试图篡改基地控制权。

他们用的是高级词汇战:精准、冰冷、充满数学美感的术语轰炸,比如“熵减优先级”、“文明纯度阈值”、“基因谱系洁净度”。

听起来很高大上,实则是精神殖民——披着科学外衣的文化清洗。

而我们的反击,必须从最原始的地方开始——让土地说话。

于是,我做了件谁都不敢想的事:我把开蒙师接入生态舱的根系传感网络。

然后,我开始“说书”。

不是背科技论文,也不是念神话史诗,而是像个老农一样,盘腿坐在地上,对着一群硅基意识体讲:

“你说水稻为啥要晒田?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逼它扎根。人也一样——你不经历干旱,怎么懂得珍惜雨水?”

“小麦抽穗前得掐尖,叫打杈。有些人觉得这是摧残生命,错了!那是帮它集中能量,不然光长叶子不结籽,喂猪都嫌懒。”

“种地最怕什么?不是虫害,不是旱涝,是‘照本宣科’。书上说五月播种,可今年暖得早,你非要等节气?等着绝收吧!”

每一句话,我都同步输入生物电信号模型,通过植物根系网络传递给戌土和辛木。

他们在学——

用身体模仿动作,用情绪捕捉节奏,用逻辑反推隐喻。

渐渐地,戌土的动作不再是机械复刻,而是有了“意图”;

辛木的语音分析不再局限于字面,而是开始理解“语境温度”。

终于,在第七次尝试后,开蒙师发出了一声类似叹息的音节: